化学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9-06 02:13:37

化学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如果作业设计有效,不仅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能有效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化学作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那么,怎样的课后作业才有效呢?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有好有差,层次性较明显。因此,作业布置不宜“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与优等生的发展。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学困生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等识记性作业。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中感受成功。

二、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多样化的作业,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有利于学生化学兴趣的激发,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不断深入了解初中生特点,融合新课改理念,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享受”,逐步赶走学生对作业的畏惧感,减轻学习压力。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体现人文关怀。对知识功底薄、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布置一些单一的针对性强的作业;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作业;对程度好的学生,设计一题多解或解题策略灵活的作业。还有作业形式上引入知识巩固性作业、知识小结性作业、探究实践性、拓展性作业等等。如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之后,设计一些知识小结性作业。①对比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列表比较分析;②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列表比较分析,并列举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找出你认为的二者之间相似或不相似或有关系之处。这样的小结性作业,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探究实践性作业为例――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验生活中感兴趣物质的酸碱性。请完成下列要求:

①我用的花瓣或果实是 。

②我制取酸碱指示剂的过程是 。

③我制取酸碱指示剂在白醋、肥皂水、食盐水中颜色变化是白醋 、肥皂水 、食盐水 。

④我检验生活中感兴趣物质的酸碱性。我感兴趣的物质 加入自制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该物质酸碱性 。

⑤在这次探究与实践中,我的收获或感想或反思是 。

这种探究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让学生明白化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探究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索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学习的内容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如学习《氧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水中是否溶有氧气。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学生会通过思考、设计以及创新来进行教学实验的设计,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通过脑力与体力的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与实验技能水平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又如在总复习阶段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事先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提示学生从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现象来设计方案,并画出实验装置图。第二天上课时和学生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有效方案,然后根据这些方案进行实验,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实验作业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水平的锻炼。

四、作业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激发学生探讨。比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就给学生设计如下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寻找自己家厨房中的酸碱盐,观察这些酸碱盐的特性以及他们各自的用途。提交作业的时候采取课堂汇报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和别人交流自己家的“酸碱盐”,也可以分享他们对“酸碱盐”不同的看法。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首先需要实践,其次需要对酸碱盐基本知识的理解,再次就是将这些基本知识运用到观察之中然后得出结论。这样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生活中的化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刻地认识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化学实验鉴别厨房里的这些“酸碱盐”。如鉴别食盐和纯碱,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鉴别。有些学生利用醋加以鉴别,滴入时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的是食盐,反之为纯碱。也有一些学生直接用手触摸鉴别,有滑腻感的是纯碱。又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含磷洗衣粉为什么是禁用的?如何检验家庭中的自来水是否含有氯离子?实践证明,初中生乐于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化学作业中,愿意主动探索化学的奥秘所在。只要化学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布置与之相关的作业,学生就会积极响应。如目前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化学教师可以以此作为作业背景,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和指出雾霾天气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这类作业既与当前国内热点相关,也与人类基本生活密切联系。因此,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点燃,促使其不断深入探索。

总之,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教师作业布置设计观念亟须做出一定的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面向全体、新颖多样、重视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作业观和新的化学作业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需要对化学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丰富和拓宽作业的功能。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提升。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 下一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