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小城镇发展

时间:2022-09-06 02:09:25

浅析我国小城镇发展

摘要:小城镇上连城市,下接农村,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选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经济,多元投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推动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为我国城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并拥有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再加之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积累的增加,因此,出现了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新趋势。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历史性的转移:一是就地向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转移,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许多农民走上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途径;二是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务工经商,安家落户,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撤乡建镇”的浪潮,促进了小城镇的较快发展;三是向大中城市转移,形成了“民工潮”,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9万多个建制镇,2.6万多个集镇。按照规模和财力,小城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9万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6万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成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通过重点建设城关镇和强镇,到2010年可发展成为以下三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县,以城关镇和强镇为依托,发展为1个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人口在50万~100万的中等县,发展为1个20万~3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50万人以下的小县发展为1个20万人的小城市。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且还会影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影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发展档次低,规模小,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极快。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铺摊子、一哄而起的现象。一些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乡乡建镇的“天女散花”的局面。每个小城镇各自进行“五区”规划(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各自进行交通、电力、教育、供排水、娱乐、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占耕地多,浪费严重。遍地开花,投资分散,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城镇规模小。根据国内外有关小城镇规模的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地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而我国的小城镇大部分达不到这一规模,由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内部分区不明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特征。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城镇功能不全,二、三产业不发达,“人气”不旺,大多是有城无市。

(二)职能结构趋同,产业层次低,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多数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结构趋同问题明显,不仅大结构趋同,各个城镇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小结构也趋同,工业门类齐全,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样样都有,多数镇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或者同一行业几厂并存。其中,第二产业多是粮油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且规模较小,竞争力弱。部分小城镇仅靠一个农贸市场、交通要道或镇政府驻地等优势起家,忽视产业依托,没有形成围绕市场发展的配套加工业,当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集散功能将难以持久。由于一些小城镇二、三产业比例偏低,承载能力小,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力不强,削弱了通过小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能力。

三、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实际,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

科学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也只会是布局凌乱而无章法,品位低下而不美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一要突出其特色:如城市功能相对简单,在布局上就应当明确地划分出城市功能区,以形成小城镇布局的简明风格。特别是抓好风貌规划的编制,突出当地风貌特色。二要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发挥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突出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三要根据市、区总体规划和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依据,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体现高起点、高标准。

(二)选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要摆脱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引起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必须走特色道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小城镇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必须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在本地人才、资源、资金、财税调控权限范围内,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其聚集壮大与发展,加速建立各具特色、蓬勃兴旺的小城镇体系。在引进产业时切实解决好安全、环保及就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多元投资。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2)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并出售冠名权、广告权等小城镇的无形资产,实现以业筹资。(3)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学校等。(4)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和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公用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5)鼓励以小城镇某项基础设施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BOT等项目融资方式,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小城镇投资建设,以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小城镇绿色经济

随着小城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类经济的发展,未来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生活人口需要转移到小城镇集聚,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其一,在确立不同时期经济、人口发展规模和生产、生活方式调控及资源节约策略的基础上,应做好产业、人居和道路、排污管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固废集散的空间合理布局。其二,在新老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于新企业,要从污染源头控制入手,把污染控制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污染制止在生产过程前或减少最后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老企业,进行必要的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并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着力于小水电、生物能源、废弃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三,应积极健全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城镇居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其四,统筹小城镇与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因为小城镇镇区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周边农村地域开阔和生态景观丰富,为小城镇居民提供了较舒适的生态环境。因此,小城镇不宜建设大片的绿地和自然景观,以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城镇老城区已有的人文景观也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对于展现城镇的历史文明、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保护和利用好,严禁破坏。

参考文献:

[1] 黄晶涛, 傅芳生. 天津华明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 J] . 城市,2009 ( 6) : 3- 8

[2] 杨兴权. 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刍议[ 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 ( 12) : 48 - 49

[3] 苑清敏, 薛晓燕. 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 􀀁 天津华明镇模式[ 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5- 7

[4] 华丽萍. 对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分析及缓解设想[ J ]. 浙江国土资源, 2005 ( 4) : 38 - 39

上一篇:隧道供配电及照明系统中节能技术综合应用探索 下一篇:浅谈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