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善用“情”

时间:2022-09-06 01:06:44

诗词鉴赏善用“情”

[摘 要] 诗词鉴赏是许多地方中考的一个考点。在诗词鉴赏总复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情”字入手,先了解诗词中感情的特点,学会寻找、揣摩、感悟诗中的情,再从“情”字切入,善用“情”字,解答各种诗词鉴赏的题目。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中考复习

很多地市都把诗词鉴赏列入中考范围,最近进入中考总复习,听了好几节有关诗词鉴赏的公开课。课上不同的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其中有些老师是从中考题型入手,分成不同题型,按题型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如何答题;有些老师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介绍各种鉴赏方法;还有些老师从知人论世、想象联想、比较鉴别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听完这些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个疑惑,面对初中学生,诗词鉴赏应该如何切入?

“诗言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诗词鉴赏可以从“情”字入手,“情”是诗词鉴赏的一个密码。

一、情为何物

“情”发端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在平时也有“喜怒哀惧爱恶(憎)欲”七情的说法,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是“情”的产物,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到底有哪些“情”?

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初中40首诗词,从“情”字入手进行简单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些诗词均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有欣喜之情,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有离愁别绪,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夜雨寄北》;有表达诗人理想抱负的,如《观沧海》《江城子・密州出猎》《使至塞上》《望岳》《雁门太守行》;有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赤壁》《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有表达诗人精神品质及人生感慨的,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过零丁洋》《行路难其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表达世事不平的怨恨或怀才不遇的悲愤,如《十五从军征》《登幽州台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划分只是从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划分,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因为人的情感极为丰富。

二、情在何处

诗词鉴赏从“情”入手,首先就要学会从诗词中去寻找、揣摩、感悟诗人的情。诗人表达情感是很讲究的,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是怀古伤今,有的是拿典故说事......那么,如何去发现情感受情呢?

(一)看诗题,明缘由

看诗的题目往往就能知道诗人作诗缘由,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是出游时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送别友人而作,而《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之类的是怀古的。了解了作诗的缘由,就能基本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有些词还有解释写作缘由的小序,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识诗人,明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我们吟咏诗人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写作意图,这样,才能准确领会诗人作品中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身处战乱国破的杜甫,无论是《春望》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边塞诗人多表达报国抱负和思乡之情。

(三)找景物,明寄托

客观存在的景象、物象、事象称为“象”,诗人对“象”的感知后就产生“意”。“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因此诗中寄托作者情感的象,就是“意象”。解读诗人情感,就要从景物入手,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从诗歌的‘意象’切入,让学生学会读诗先从寻找诗歌中的‘象’入手,把握‘意’和‘象’之间的关系,再琢磨诗歌的‘意境’,以品读出作者对应的情感。”

三、情有何用

从近年全国各地市诗词鉴赏中考题来看,考查最多的题就是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题,这类题多是直接提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依据前面提到的方法就能寻找感悟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准确答题。那么,对于诗词鉴赏中的其他题型怎么办?笔者认为,只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密码,从“情”切入,善用“情”字,也能很好进行答题。

(一)善用“情”描画面

例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枫林已愁暮”所呈现的画面。(2015江苏中考)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例2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这种描述画面题,不能脱离全诗的内容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带着诗人的情感去还原当时的画面。例1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因此,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着愁染着悲。而例2是写景诗,表达的是出游时的欣喜和闲适,满眼的是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美丽可爱。因此,在描述画面时因诗人情感不同要有所区别,要把诗人情感融入景物或画面中,在想象画面和用词描述时要与诗人的情感相符,而不能单单从字面上去翻译或解释。

(二)善用“情”品字词

例3 曲中“踌躇”一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015昆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例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2015湖北荆门)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品字词的题,也称炼字题。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篇》认为“缀字属篇,必须练择”,“趣舍之间,不可不察。”古人十分重视炼字,常把诗中某个精妙的字词称作“诗眼”“句眼”“一字眼”。常常为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为什么古人要如此重视炼字,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炼字就是在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读诗品字词的时候,不能以字品字,要字中见情,以情品字。如例3中“踌躇”,其字面意思就是“犹豫不决地踱来踱去”,如果仅这样理解是不够的。这是首怀古诗,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诗人用“踌躇”一词,意在抒发对眼前物是人非的感叹。而例4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与其他送别诗那种离愁别绪不同。当时的李白正处于青年时期,豪情万丈,心情愉悦。他用“随”“入”二字,动静结合,物随情动,在开阔的视野中感受流动的山水,以此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才能真正品味“随”“入”二字的用意和精妙。

(三)善用“情”析名句

例5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2015・贵州)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015・山东)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在《诗的语言》中说到“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所写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众的语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语。”朱自清认为,有些诗句之所以千古传诵,一是它表达了“人”的美好高尚的思想和情感,二是它用了公众的语言,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例5中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诗人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落红”和“春泥”来设喻,抒发报国之志。例6中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途经零丁洋,回想自己的身世命运,家国之恨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死”的一种认识: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句中表达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身取义的民族美德,这既是文天祥当时的思想情感,也是所有人共同的信念。

(四)善用“情”赏手法

例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015・四川)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例8 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015・山东)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歌讲究创造含蓄意境,“含蓄”意味着一种富有暗示性的有节制的表达,最常见的方法是多用比兴、用典等。因此,赏析诗词要引领学生弄懂诗中比兴用意、典故含义,理解诗人的用典原因和作用。诗人在诗中无论采用何种艺术手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此,赏析手法时绝不能“把活生生的诗词分尸宰割,远离诗人、诗词主人公的生命,甚至远离学生生命,直奔什么‘特点’‘写法’‘作用’之类”,要读懂诗人,就要从把握诗人情感入手,揣摩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例7中的“长风破浪”是个典故(《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李白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例8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沉痛的、伤感的,诗人眼前却是春花开放、春色绚烂,这明显与诗人心境不符,这种手法就是反衬,诗人用乐景反衬哀情,效果更好。

“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是课标的要求。要读懂诗歌,从“情”字入手,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泉水灌溉,就没有诗歌的鲜花盛开。”提倡从“情”字入手,就是要诗中见“人”,读诗赏诗不能离开人,既不能没有诗人,也不能没有读诗的人。品诗是读诗人与诗人借助诗,借助诗的语言进行一番交流。诗词鉴赏其实就是读诗人透过画面字词佳句手法去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志趣、品行操守、气质神韵。

[参 考 文 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胡亚利.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董旭午.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成绩不佳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2.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齐海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炼字问题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追寻理想的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 下一篇: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病情危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