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展开策略探寻

时间:2022-09-06 12:49:16

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展开策略探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是 “活而无序”。如何使小组的合作学习“活而有序”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使合作学习过程中“人人有责”。

如:小组长由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来担任,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操作、探究等活动;记录员由作文水平高、文采好的同学担任,负责对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文字描述;胆子大、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则当汇报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全班,并随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让他担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同学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随时提醒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合作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有绘画特长的同学让他充任小组美工工作,为展示小组的学习结果(如手抄报、图画等)进行美化加工。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职责的分工也不应是固定的,成员之间的分工可定期进行轮换,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策略明确,使小组活动有据可依,小组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好帮手。

二、把握时机,有效提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一是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需完成的任务单凭学生个人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展开讨论或协作完成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解决,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

三、全程监控,有效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监控,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作出指导。在学生开始合作学习之后,教师不是在一边袖手旁观,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再说明任务的内容和操作程序;对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及时的点拨;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验;对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制止;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四、科学评价,记录在案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在施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首先得认真研究、思考适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的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策略的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方能使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可建立如下评价体系:①课前准备评价。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③课前预习情况评价。④听写过关情况评价。⑤读书、背诵情况评价。⑥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评价。⑦课堂展示评价。⑧倾听情况评价。⑨做笔记和注解情况评价。⑩综合评价。以上每项评价设计出操作规定,例如第②项“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此项评价在上课后1―3分钟内完成,先由各小组组长通报本小组组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主要内容为:是否按时完成和书写情况),然后由上课教师根据批改结果,同时结合各小组组长通报情况对各学习小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分:未按时完成者每1人次扣所在学习小组1分,正确率50%以下者每1人次扣所在学习小组1分,书写极差者每1人次扣所在学习小组1分,然后将评分结果板书公示在在黑板右下角划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分栏”上,同时要求各小组记录员在本组《小组合作学习评分表》上记录在案。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没有孤军作战,没有闲兵散将,有效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评价结果,合理使用

第一、每个学习小组每周的综合得分将作为班级和学校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学校评选“学习之星”的重要依据;

第二、每周结束后,凡综合得分未达到规定要求(至少50分以上)的小组每个人写一份300字以上的书面反思在全班交流;

第三、每个学习小组全学期的综合得分将和每个组员学期学业成绩综合评定挂钩。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广大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上一篇: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难点”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