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06 12:38:23

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字不离词”,它是构成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词不离句”,它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再次,词语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词语教学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益。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词语教学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并理解的、本文尤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出来的有内在关联、串联成排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一、用词语教学串起课堂教学的主线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出的串联在一起的词语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微缩文本,更是教者教学思路的体现,用于课堂教学即形成教学的主线。精心设计并串联在一起的词语往往能起着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游刃有余、对学生的引领有条不紊,教学主线清晰流畅。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第一场雪》时,利用多样化的听写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几组词语: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 山村夜晚 格外寂静

粉妆玉砌 万里江山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如此整齐的串联在一起的词语将文章的“雪前、雪中、雪后、联想”四个部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兴趣先进入到“雪中”部分的学习。学生学得自然愉快,教师教得也很轻松。由此再进入课文其他部分的理解,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课堂节奏简洁明快。

二、用词语教学拎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正如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样,串联在一起的词语也是一个整体。好的词语串就是浓缩的文本,包含着大量鲜活灵动的信息和拓展想象的空间。学生读着琅琅上口的词语,自然而然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的场景或跌宕的情节,或猜测或疑问,这对于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和期待是大有裨益的。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有一位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出示了这样几组词语:

淘金者蜂拥而至 一无所获 扫兴

彼得不甘心 挖掘 失望

暴雨土地肥沃 找到真金 得意

学生读了这几组词,不仅对课文有了鸟瞰式的了解与把握,而且能激发较强的阅读兴趣,会产生诸如“为什么淘金者一无所获”“彼得为什么可以找到金子”“真金是什么”等问题,这些对于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和教学的进一步展开都大有裨益。而且这些词语呈现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对于引导训练学生概况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用词语教学提炼人物性格特征

《文心雕龙》卷十《物色》篇里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词语自有其独特的情感特征,每一个作者在文字里都体现着这种独特的情感。文章如此,名著更是如此。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古典名著的例子。如苏教版五上的改写自《水浒传》有关回目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了表现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征,文中有许多词语。教学中可以这样对比出示:

款待 寻思连忙 躬身施礼 不敢

歪戴 不让竟 全不理睬 越发

劈头踉跄 措手不及 满面羞惭

一横一退 一扫

读了这样的词语,理解了这样的词语,那么一个谦虚忍让、心胸宽广的好汉形象林冲立刻浮现于眼前,一个妄自尊大、粗鲁不堪的无赖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正如叶老说过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样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才叫名著和怎样去读名著。

四、用词语教学铺垫课文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语文教材题材、内容丰富,或如幽谷之松风,或如花间之明月,或如三冬之暖阳,或如冰下之幽泉……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都有其独特的情韵。如《二泉映月》之低婉深沉,《第一次抱母亲》的温暖感人等等,恰当地运用词语教学可以很好地铺垫出这种特别的基调。如在《二泉映月》中出现的词语:

月光如银 月光照水 静影沉璧

虽是描写月色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中不仅仅只是对月色的描绘,同时也是人物心境的反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联系人物的身世经历,这样的月色中洒满了忧愁甚至忧伤,一个踽踽独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忧伤,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也由此可以奠定。

五、用词语教学呈现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设计出精妙成串的词语是对教材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缺乏了这个前提再创造是无从谈起的。这不是教辅资料所能给予的,也不是走马观花就能实现的,而是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同时,由于显而易见的师生阅读理解的差异,教师在进行词串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将词串设计得十分精妙。例如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不同的词串:

固执劝阻乘虚而入不堪

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

螳螂捕蝉恍然大悟 念头

这是第一课时展示的词串,教师的目的是在检查生字的同时,让学生“想起”文中的人和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突出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个部分的学习。

诸侯国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少年毫不介意瞄准

吴王夸奖隐伏

这是第二课时出示的词串,教师的目的在于帮学生回顾课文,培养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效果较好。如教师缺乏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学生的了解,是很难将其设计好的。

词语教学除了以上的用处外,还可以勾勒画面、渲染情境等等,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删繁就简、理清脉络的作用。词语教学是解析文本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预习,让学生作文更轻松 下一篇:语文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