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汉语中词语和修辞的内在关系

时间:2022-09-05 10:51:39

浅论现代汉语中词语和修辞的内在关系

摘 要:词语和修辞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符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个性。汉语一方面要依靠各种修辞手法不断创造新词汇,丰富汉语的词汇宝库;另一方面,丰富的词汇又为我们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同时也为我们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修辞手段。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语;修辞;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词语是我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时使用的基本素材,也是语法和修辞表达时所使用的基本素材。实质上,从古代到今天,人们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关于词语的选用、推敲、加工等各种方式方法,就是对修辞手段的进一步继承和拓展。

一、我们研究汉语词语在构成分类方面的修辞现象,就会发现,无论是单个词语,还是由词语组成的词群或句子,都是根据语形、语义和交际语境,反映出作者或说话者用这种语言形式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或传递的信息。汉语词汇由许多词语构成,且各个词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词句。例如,用比喻就能造出许许多多的词语,像我们日常在词语中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就是通过比喻造词法产生的;再例如,用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也能造出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例如,成语后羿射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画蛇添足、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再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母亲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爱情像美酒,使人陶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等。词语修辞在词语分类这一层面上的另一个内容是词语群,即词群。各个词群中的词语,由于构造的修辞手法不同,词形也各异。以汉语中表示红和黑两种颜色的词群为例,粉红、朱红、玫红、紫红等等,是用比喻手法造成的,属于双音节形式;红彤彤、红艳艳、黑黝黝、黑乎乎、黑不溜秋等三音节、四音节形式,是用摹状和叠音的手法构造的。一个词群中的构成要素,由于词性不同,指称对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其运用修辞学造词法的手段也各异。如前所举红颜色词群中,除比喻、摹状、叠音外,还有借代,如红尘、红娘、红旗、红人、红心、红区、红颜、红装、红领巾等等。

二、汉语词语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特征。例如,汉语的形象思维特征,在造词习惯上的明显表征之一就是比喻造词,它不是诉诸本质特征而是追求形象生动,例如”鸡眼、顶牛、吃醋、浑水、使绊子”等词语,形神兼备。许多象声词不但诉诸听觉,还表现出事物的动感特征,如“当啷、咣当、丁零零、乒乒乓乓、稀里哗啦”等等。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更具有丰富的形象色彩和汉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守株待兔、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最能体现形象思维的是带叠音后缀的形容词,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绿油油、红扑扑、香喷喷、胖乎乎、松垮垮、滑溜溜、泪汪汪、油腻腻、呱呱叫”等等。

在汉语词汇中,文化层面的修辞内容尤其丰富,饮食词语、服饰词语、称呼词语、礼俗词语、禁忌词语等等,都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以民俗词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修辞手段的构成是以民俗背景为基础的,例如中国封建时代农村有大姑娘出嫁须坐花桥的习俗,因而有歇后语“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之说,这种比喻就有浓烈的汉民俗色彩。又以禁忌语为例,对死的避讳说法就很多,例如,“仙逝、去了、驾鹤西游”等等,由此产生了婉曲的修辞手法。禁忌语还可以通过谐音双关来忌讳不吉祥事物的字音,比如,因为“4”和“死”谐音,所以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和汽车号牌的时候,都会避开阿拉伯数字“4”;又如,因为“梨”与“离”同音,因此从古代到现在我国民间一直有回避两人共分、共吃一梨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或习惯构成的婉曲辞格,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比较含蓄的文化特征。

三、大家都知道,由于语言交流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利用各种修辞手段把不同的词语组织成修辞话语,使听者或读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透彻地理解并接受,这是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比如有一则太阳镜的广告词是这样撰写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爱护您的心灵,请您给窗户配上玻璃吧!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用了隐喻,给窗户配上玻璃就用了借喻。整则广告的语意是希望广大受众给自己的眼睛配上太阳镜。广告的整个修辞过程都没有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听众或读者极其容易接受。

另外,词语修辞的有些内容,由于表达目的的需要,造成语表和语里的不一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语表蕴涵在语里,例如双关修辞手法,就是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或谐音使词语或句子产生一明一暗双层含义。例如的词《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段文字表面上好似评判古人的历史功绩,实际上是暗指领导未来中国历史的人是劳苦人民大众。又如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论人言可畏》一文中这样写道:“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这段文字中的“淡”其实是一个多义词,句末的“淡、淡、淡”顺下来,自然是不够咸之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思,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平淡、冷淡、引不起社会和人们重视的意思,这里显然是一语双关。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表层仅仅是言语现象,深层才是实质。有时候表面看说的是一回事,暗地里却蕴含了另外的意思,故而往往能收到奇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四、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手法也是数不胜数的。人们无论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是文学写作中,都有许多词语在其中使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产生出很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效果。在古典诗文中,一些平常的词或词组,经过诗人、作家的妙笔生花,竟可勾勒出复杂的意境或图画,达到非常好的美学意境和审美效果,例如,(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例(1)中有三个画面:桃花、一潭水、人物和送别场景。例(2)则有四个特写:床前、月光、地上霜、明月。例(3)则有三个画面:袅袅炊烟的村落、漂亮的亭台、美丽的花朵。例(4)则有五个画面:千山万岭、大雪纷飞的阡陌小路、一条孤船、船上一个老渔夫、寒江独钓。它们形式上有着形象的片断性、叙事的不连贯性、思维的跳跃性,但它们在整个情节、基调上却是统一的,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和画面,激起无限的遐想,在遐想中对诗意作出大胆的推测、合理的补充,甚至是进一步的发挥。这推理、这补充、这发挥本身就是对词语及其作者组词联句所产生的美的欣赏,美就在读者的遐思之中。由此可见,要巧妙地发挥平常词语超常搭配的功能,巧设语言环境,赋予词语以新义,出奇制胜,使语言富有个性,从而达到某种审美效果,这就是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所追求的美好意境。

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词语修辞的视界也越来越广阔,词语修辞被作为一种语境行为、交际行为和审美行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在修辞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符号――词语,来建构符合语言环境的话语,达到信息传递与交流、相互了解与沟通、合作共赢的目的。因此,汉语一方面靠各种修辞手段不断地创造新词新句,使我国的汉语文学宝库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字、词、句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妙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词语艺术化,使汉语词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修辞功能,从而达到了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4]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

[5]骆小所,李浚平.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6]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o ou iu》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下一篇:有效过渡,引历史课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