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05 06:24:16

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提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经济法律实务》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培养能够运用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授课实际,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改革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经济法律实务;教学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为有效的职业学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教学中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掌握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互动的情境性学习环境。

二、高职学院目前《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每个公民都应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律实务》课程。《经济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探索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教学内容上摈弃了法学意义上关于经济法、商法、民法调整范围及内容的争论,突破了传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体系上涵盖了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商事仲裁、民事诉讼等纠纷解决程序法的内容,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教学内容以“必要、够用”为度,力图避免枯燥繁琐的理论演绎,并通过加入相应的个案分析使内容更通俗易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根据课本的章节决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即使是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案例的作用仅是辅的为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课程教学中即便引入工作任务,但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低,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更重要的是,《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经济法的薄弱环节。受思路限制,大部分教师仅以案例分析作为实践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会有纸上谈兵的倾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按专业面对的实际工作的岗位群或工作领域来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按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设定学习情境,明确教学项目。第三步,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下文将针对授课实际,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这一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叫职业行动领域。它的特点是,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本文所分析的开设《经济法律实务》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商务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等,该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商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这种岗位需求,兼顾个别学生创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瞄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于职业岗位(群)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需要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如进行商务谈判,签订买卖合同等合同是上述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岗位后会经常要做的工作。在教授《合同法》时,我们首先调研分析学生就职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围绕从合同谈判到合同履行整个工作过程设计相关工作任务:如签订经济合同,为企业制定合同风险防范方案,企业发生履行合同纠纷后,如何高效解决合同纠纷。然后根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法律知识的组织。

(二)设定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指的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任务的工作活动事件。它是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紧密围绕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景设计是“搬”企业到学校,模仿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情境,按照真实性、综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

如在《合同法》讲授时,根据合同事务处理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教师有目的的以案例为载体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如基于上文提到的签订经济合同,围绕为企业制定合同风险防范方案,企业发生履行合同纠纷后,如何高效解决合同纠纷的工作任务,设定学习情境:如分小组模拟怎样订立合同;创设案例分析合同是否有效;合同如何履行以及如何终止;合同责任追究和损失救济几个学习情境。在这个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习情境再具体分成若干个小情景,每个情境之间是递增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了“合而为整,分别进行”的工作过程设计。以上学习情境的设计基本涵盖了一般合同实务处理通用的学习内容,根据创设的学习情境,一一对应《合同法》总则的相关内容。

(三)变革教学模式

在上述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之后,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助协助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小组工作为单位,如讲授《公司法》时,学生为完成模拟申请设立公司,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进行市场调查,选择确定公司的类型,讨论确定公司的名称,了解公司设立需要具备的条件,需要准备的申请文书,查阅资料,明确需要经过的程序等等。教师对各小组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引导辅导,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中。各小组进行任务分工,伙伴交流、资料查阅、教师咨询、文件制作、作品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每个学生亲力亲为,对工作印象极为深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四川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连锁经营管理1班近40名学生进行访问,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以后,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后,课堂注意力时间变长,大大促进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增强。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及精湛的职业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大多数是经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及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措施、资源的保障。如教师在创设《经济法律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境过程中,案例是较为常用的载体,学习情境设计的成功与否与其载体选择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要通过科学的载体选择,使工作过程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如何科学的选择载体,科学的选择案例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于此同时,应该建立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课程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教师应与企业合作开发,共同编写教材和综合实训指南,引进企业项目资源,利用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为主线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特点就是能够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律事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所作出的探索,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课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6月;

2、桂步祥:《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4月;

3、乔娇娇、鲁迎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1月;

4、刘艾莉:《论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1月。

上一篇:如何突出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下一篇:运用字理识字法提高识字效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