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细胞记忆

时间:2022-09-05 04:12:29

神奇的细胞记忆

千百年来,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对自身,特别是对大脑奥秘的探索。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记忆只能储存在大脑的细胞里,但随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已产生了动摇。美国亚利桑纳州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在历经20余年调查研究后认为:人类的个性完全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转移到他人身上,至少有10%的器官接受者都会或多或少地“继承”捐赠者的性格、爱好,有时甚至是智慧和天分。当某个器官被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后,器官中储存的信息就会同时被转移,这些器官包括心脏、肾脏、肝脏甚至是肌肉……

2000年1月,中国东北地区一位名叫杨孟勇的58岁老人,因患有扩张性心脏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器官的供体者是一个脑死亡的26岁年轻小伙。在术后恢复的几个月里,家人发现老人的头发开始由白变黑,再以后连口味也逐渐有所改变。之前在杨孟勇的饮食中土豆是少不了的菜肴,但手术后竟被年轻人爱吃的虾条、锅巴等膨化食品所取代;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杨孟勇原来最爱吃鱼,但如今即便是用活鱼做成的美味他也嫌腥。更为奇怪的是,手术后的杨孟勇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和极其充沛的精力。

2004年6月,已经62岁的杨孟勇听说武汉将举办一届器官移植者的运动会后异常兴奋,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阻拦当即报名,并参加了800米长跑。虽然在长跑比赛中杨孟勇没有拿到名次,但能与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选手比试一次,他觉得十分满足与高兴。之后,杨孟勇还出版了一本名叫《太阳传说》的诗集和一本长篇纪实小说。在写作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连续伏案10余小时,但从未觉得累过。

像杨孟勇这样的案例不但在中国有,在国外更是大有人在。

美国马萨诸塞州赫尔市47岁的芭蕾舞蹈家克莱尔·希尔维亚在她的自传《心脏的改变》一书中披露:1988年5月,当她移植了一名死于车祸的男孩的心肺后,她的性格和爱好发生了剧变,爱上了喝啤酒、吃青椒及以前最讨厌吃的肯德基炸鸡腿。原来脾气平和的她不但变得富有攻击性,而且性格也越来越男性化。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美国《器官移植法》禁止向患者透露捐赠人的身份信息,但克莱尔竞在梦中和18岁的捐赠人蒂姆·拉米兰德相遇,并经过一番周折后成功地找到了捐赠者的家人,证实了蒂姆生前的确非常爱喝啤酒、爱吃青椒和炸鸡腿。另外在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前,单身的克莱尔·希尔维亚一直想找个稳定的男伴共度一生,可是在手术之后,她却失去了寻找男朋友的兴趣。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美国人比尔·沃尔的身上。在他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之后,突然间拥有了捐赠者的习惯与爱好。在术后的一天,当沃尔无意间听到法国歌手沙黛的歌曲时,58岁的沃尔竞莫名其妙地啜泣起来。而在此之前,沃尔从没听过沙黛的歌,更不曾因伤感的旋律而悲痛过。直到他与心脏捐赠者布兰迪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才得知,布兰迪生前是一名好莱坞的替身演员,而沙黛是他最钟爱的歌手之一。

同样的怪事也发生在70岁的保罗·欧德曼等人身上。欧德曼移植了一名14岁男孩的心脏之后,突然对糖果产生了兴趣;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轻词曲作家的心脏和肺脏后,突然爱上弹吉他,并开始写诗和谱曲;另外一名25岁的男子移植了一名同性恋者的心脏后,竟突然变得有点女性化;更为神奇的是,一名女性接受器官移植后,竞突然开始会说流利的外语;还有一位63岁的快餐店老板威廉·西里丹,他原来根本就不会绘画,但自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后,他的画技突然有了飞速提高,后来经了解才得知,他的心脏捐赠者是一名狂热的业余艺术家。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而中国传统医学则把人的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并最早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理论。《黄帝内经》日: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日: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云:“心为脏腑之主,而总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以五志唯心年使也。”张介宾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仍归属于心。另外中国传统医学还认为:人的心脑是相通的,心和脑均为思之官,只不过是分工略有不同罢了。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说:“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

将心脏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后,储存在心脏中的某些性格、记忆,甚至智慧也会随之转移的观点与设想,早在中国明末清初时就有人提出。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中说,有个名叫朱尔旦的书生才疏学浅、天生愚笨,几次参加科试屡考不中。但其人胆大豪爽,不惧鬼神。后来他结识了一位阴间主管生死的判官,请求帮忙。判官施展法术,从一个死去的聪明人身上换了一颗慧心给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异常聪明,才华横溢,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便考上了举人。

其实,不光是心脏移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其他器官的移植同样可以使接受者的身体发生微妙的变化。

2005年10月,英国的伊安·盖蒙斯因患有肾病综合征成功地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而肾源的提供者不是别人,正是和他共同生活了31年的妻子琳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伊安不仅仅接受了琳达的一个肾脏,而且还“传染”上了琳达的许多性格特征,甚至连脾气和爱好都变得越来越像他的妻子。另外,手术后的伊安还爱上了遛狗,而在这之前,狗是他最讨厌的动物之一。

在接受肾移植手术之前,爱好打橄榄球的伊安是一个讨厌烹饪、园艺和做家务的大男子主义者,可现在的伊安却仿佛变了个人似的,他不仅爱做家务、爱烧饭、爱修剪草坪,甚至还喜欢到廉价商场去淘便宜货,而这些都是妻子琳达最爱做的事。

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案例是一位15岁的澳洲少女,在移植了肝脏后她的血型也发生了改变。另外,科学家还发现,除了器官移植外,骨髓移植也能让接受者的体表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

1996年,26岁的银行信贷员孙伟成功地将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杭州一位白血病小患者。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孙伟的朋友和家人每次看到被救小患者的照片或本人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孩长得越来越像孙伟。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一名女大学生身上:一位皮肤白皙的女士,将自己的骨髓成功地捐给一名皮肤黝黑的女大学生。手术后不久,这名大学生的皮肤奇迹般地变白了。

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几乎50%以上的节食减肥都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细胞记忆造成的。虽然减肥者的身体可以通过节食减去部分重量,但由于脂肪细胞有一定的记忆功能,所以当停止节食后细胞就会毫不留情地将自己重新填满,甚至还会扩大。

我们还知道,类似麻疹、水痘一类的疾病人体在一生中只感染一次,这也是因为人体中的免疫细胞会记忆这些病毒的生化密码,并以此作为对付再次入侵者的武器。而注射防疫疫苗,也是巧妙地利用细胞记忆来保护我们的肌体。另外我们还发现,人的指纹是终生不会改变的,即使因刀伤、火烫或化学药品腐蚀造成了表皮受损,但新生出来的指纹还是会和原来一样,而这些都是细胞记忆起的作用。

细胞记忆学说是当前神经生物学中较流行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认为:由于细胞囊括了人体整套基因的“材料”,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将从捐献者身体上“继承”某些基因,而其中的一些基因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口味及爱好。他的这一理论,实际上与中国的张颖清教授在20余年前提出的“生命全息律”不谋而合。张颖清认为:如果从生命科学看生物具有的全息性,那么一个、一个卵子、一个细胞都全息着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生命体中任何一个具有相对独立部分的个体,都包含着生物母体的全部信息。

(盛文娟插图)

上一篇:未来会发生什么? 下一篇:未来宇宙探索的九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