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类型

时间:2022-09-05 03:33:4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类型

摘 要 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10-02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这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权力一旦交还给学生,就会产生奇妙的课堂情景!提问可以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思维训练。当学生面对大量的语言材料,必定会产生困惑,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困惑化为“?”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创设情景,使学生能融入其中,学习思考、学会思考,将一个个“?”化为圆满的“!”。经过这样大量的语文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并能适应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首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课堂提问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通过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有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

二、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精当的提问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有其不容小视的必要性。我任教的学科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在课堂上我常采用以下的提问类型进行提问:

1.引发提问。这种提问用以确定学习目标,培养情感,引起思维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维顺利进入学习知识的轨道,对学生起着引发和定向的作用。这种提问往往在揭示题目和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前提问:课文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作为课题,那么是谁要求谁把鱼放掉?为什么必须放掉呢?以上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急于看书,迫切的从书中找到答案。

2.疏导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梗概,记叙的要素,作者的写作目的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和准备,这种提问多用于初读课文时。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在学习课文时我提问:我们知道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毫不犹豫地救了落难的调达,但调达却恩将仇报。那么调达是如何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九色鹿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以上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3.理解提问。理解提问多用于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句子含义的理解,词语意思的理解,都可以用这种提问,特别在细读课文时经常用到。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部分时,教师提问:小女孩死得那么悲惨,为什么却“嘴上带着微笑”?这时她看到的是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4.评价提问。评价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设置问题,引起学生评价的欲望。目的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入文章内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评价人物的品质特点;评价作品的写作特色;评价课文的优美语言;评价认识事物的正确与否和办事方法的优劣等(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0页)等。这种提问一般用在精读课文时或全文结束时。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 评价“即、穿、下、向”几个字,体会诗人用词的巧妙,更能理解他当时的愉快心情。

5.想象提问。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言未尽意的句段,或是作者没有明确指明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提问,加深对文章含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提一些课文中没有说明的问题,比如:鲁滨孙在海上是如何活下来的,他为什么没有淹死?他在岛上生活的时候,没有遇上过野兽吗,他是如何应付的?等等。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6.总结提问。总结课文时可作总结性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掌握课文实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提问侧重于对篇的理解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等。

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性并且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并无规律可循,应依具体的教学情景及教师、学生情况而定。

上一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下一篇:浅谈乡土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