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现实启示

时间:2022-09-05 02:09:58

浅谈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现实启示

论文 关键词:对立统一 原则 现实启示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围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观念相互激荡,新事物、新观点、新问题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变迁之中。怎样处理好这一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 政治 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协调好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和”仍然是关键。“和”并不是回避矛盾,它以认可“不同”为前提,“不同”本身就是差异,就是矛盾。在我国现阶段,“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有了这些不同,才使我国社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和”就是在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矛盾的前提下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 之间诸多要素的关系,使之由“不同”达到“同”,也就是达到和谐。

2.求同存异,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解决矛盾。“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即任何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差别性、排斥性、反对性、否定性,又有相互依存性、包含i生、一致性、合作性。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求同”就是寻找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是构建和谐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观点、不同主张、不同利益,是构建和谐的条件。“和谐”并非指万物归于一律,而是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求得社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济而伴生。“求同存异”原则既体现了同中有异,同时又包含异中有同;既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又要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方式和模式。自然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社会有自己的选择 发展 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对此,必须建立和谐意识。 现代 “求同存异”原则既要求做到“同中有异”,又要求做到“异中有同”,尤其强调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不能惟我独优、惟我独尊、霸权主义。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他人,按适合各自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确立各自的发展道路,选择各自的制度,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他立才能己立。只有这样,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才能发展为多样、多元的文化交流、文化互补,发展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世界、社会和人生。

3.善用中和中庸之道,化解社会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矛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特别是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利益矛盾的加大。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破坏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辩证思维智慧,学会善于运用民族的中和中庸之道,统筹兼顾,互利双赢,注意把握事物的“度”,处理好社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关系。中庸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过犹不及”。“中”,要求事物出现一个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即在处理事情时,坚持公正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坚决反对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这有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当前,处理矛盾时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以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和谐相处气氛,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4.共生共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解决起来难度都很大。既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从各方面反哺 农村 ;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既要发展对外贸易,又要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既要解决国内矛盾,又要处理好国际关系;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 历史 过程和社会结果。面对这些矛盾只要大家有共生共荣、共荣共富的意识,这些矛盾都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竞争,但这个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一种合作。现代人更关注的是合作性战略,怎样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怎样把“对手”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即通过共立关系,实现互惠互利,促进“双赢”,在复杂的情境中协调、平衡、和谐,以达到共生共荣、共荣共富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是一个过程,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只是我们走向和谐的一个阶段,人们总是从不协调走向协调,从不和谐走向和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才能到达和谐。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日趋和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上一篇: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及其在哲学、管理学中的应... 下一篇:纵议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