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业园建设

时间:2022-09-05 12:11:22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业园建设

[摘 要] 创业教育的功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在创业、创新、创造三方面的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科院校由就业教育向创业创新教育转型是当务之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创业实践,搭建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技能运用的平台,在创业准备的实践中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业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 270 [文献标识码] B

一、加强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依靠教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教师的鼓励、唤醒和启迪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关键。创新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高校应尽的责任,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在创业、创新、创造三方面的能力,它们的实现途径离不开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的效果依赖于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是一个浅移默化过程,其过程在日常生活、信息交流、教学活动中都在进行。“三创能力”将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实践活动的增加而增强,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量变到质变。但是,而质变的价值却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对每个人、甚至每个人的不同时期都不相同。而在教学中如果将这种无意识的过程变成有意识的引导,会起到加速量能积累降低阈值的作用。在今天,拥有知识没有能力是可能的,但是拥有能力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会对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带来积极的作用。

二、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创业实践

1.增进学生对创业实践的了解。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能够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育方式的人不多。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这也正是创业教育所要努力实现的过程。要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使其领悟创业实践活动的精髓,感受创业教育的魅力。

2.加快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以前对学生进行的是就业教育和指导,让他们明确应该掌握哪些职业技能,培养哪些职业素养。但是今天,高校对学生还应当拓展到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这个转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识过程,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创业实践所要实现的过程。

3.拓宽大学生就业择业视野。在我国长期存在着职业歧视,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时热衷于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营企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等岗位,认为这些岗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对创业者存在偏见。这种局限需要在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和深化中逐渐改变。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成功人士讲座,树立创业者在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认识到创业者不是天生的英才,需要后天培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

三、努力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创业教育投入的技术构成定位创业教育产品。在创业教育产品中,创业教育质量、个人天生的能力禀赋、家庭出身以及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资本的累计。学生的创业教育成绩由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考试成绩、毕业后收入水平和劳动生产力来测量。创业教育的收益主要归于个人,与正常的教育教学相比属于私人价值,他与个人素质、生活能力、个人选择、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创业教育被定义为包括工具性价值(工资、考试成绩和证书等)、固有价值(自主性和社会福利等)和地位价值(建立社会关系等)。这意味着基于可行能力考虑创业教育产品时,要强调对隐性社会标准(劳动力市场标准)、社会不平等(性别歧视)和个人选择自由的重视。

创业教育不是仅仅培养出几个自主创业的学生,而是要培养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在高校至今还仅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只占少数,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就业。过去往往将“创业”作为“小企业创办及管理”的同义词,一讲创业就认为是开店、开公司挣钱,没有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给创业者下的定义是:“一个愿意并且能够将新的创意或发明转化为成功创新的人”。创业展现的是创意和创新,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即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自主创业,而到各类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工作,或者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他们也能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好的表现。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四、搭建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技能运用的平台

创业培训课程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创业培训与创业教育作点面结合地互动促进和推动,创业培训使学生提高了创业意识,学会了创业技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提高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创业教育使学生更清晰地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自身参与创业培训的需求。

大学的创业产业教育是一个桥梁,搭建起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平台,实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到社会需求的过渡,有助于学生在平台之上寻找自己的实践课程,演练自己、完善自身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师就要给这个平台添砖加瓦,使平台基础更牢、更丰富,更能够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演练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从大学之初的迷惘到毕业之前的恐慌。高等教育搭建的授课平台应该像一部《红楼梦》,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汲取知识、不断探求更深层次的内涵、引伸到更丰富的实际应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教育游戏的理念有助于打破大学教育的纯理论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五、在创业准备实践中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第一,人口多、学生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有关专家预测,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毕业生可能待业;而到2004年将达到75万人。第二,创业能力低导致新兴产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工作岗位。第三,长期的就业型教育观消减了创业意识的培养。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就要实施创业教育:一是鼓励创业,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岗位,因为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二是让失业人员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主体。受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创业活跃期,平均每百人中有12.3人在创业,这些创业者的面孔也正日趋年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大军中,成为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当今社会对人才模式的要求是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并重。所谓专业人才就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出色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与其所从事专业工作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信息灵通、知识面广、适用性强,一个人有多种才能和本领的通才。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那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

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检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理解把握企业的经营运作或岗位技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前通过创业实践作为就业前的尝试。创业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陈志霞.个案社会工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志宏.多元智能开发系列丛书《多元智能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02

[3]刘学浩.二论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的创新方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9(12):23-28

[4]李凤飞,张大生.现代领导新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5]吴强.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4(3):54-56

上一篇:在建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政府介入休闲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