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中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时间:2022-09-05 11:52:08

在“流动”中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要强化为农民服务的职能,建立服务型乡镇党委、政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珙县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农事村办”、“难事代办”、“重事特办”为主题的便民服务

网络,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委、政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

打造新型载体,畅通为民服务“快车道”

珙县辖17个乡镇、262个村,全县41.8万人口中有32.1万农业人口。通过以“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为载体的全民服务网络建设,珙县将党务、政务服务窗口前移到村组,打造出了服务型基层党委、政府的新载体。

构筑流动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便民服务关口前移。珙县及时建立流动便民服务中心,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乡镇党政办统筹全面工作,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派员到乡镇流动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建立流动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为民工作重心下移。依托逐组建立流动便民服务点,指定组长为便民服务联络员,负责收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交由便民服务大厅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并由便民服务联络员反馈给交办人。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组联络员和乡镇机关干部流动服务为“网线”的便民服务网络。

开启流动便民服务快车,实现办公机构随事迁移,变“坐堂行医”为“下乡随访”。

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农村群众“办事难”

珙县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开始于2007年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已形成了“三向流动”的便民服务特色模式。

突出“农事村办”,便民服务流动到村组。针对和群众关系密切的各项涉农需求,珙县大力开展流动便民直通服务,比如组建各种服务队进村入户,组织开展“流动核准信贷服务”等流动便民服务活动。

突出“难事代办”,行政审批流动到基层。针对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办事成本高的实际,珙县一方面依托流动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审批事项降低群众办事成本,一方面积极开展全程代办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变“群众跑腿”为“群众张嘴,干部跑腿”。

突出“重事特办”,决策服务流动到现场。去年以来,针对一些事关民生而又久拖不决的重大事项,珙县通过在基层开流动班子会的方式,实行现场决策、现场办公、就地解决,共落实86个经济发展项目到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150万元。

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流动服务“硬实力”

珙县通过建立“保障、协调和奖惩”三大机制,保证了流动便民服务工作有力有序地推进。

健全流动便民服务保障机制。成立以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相关工作。建立流动便民服务中心。乡镇机关干部和流动便民服务联络员实施公开承诺制,统一签订承诺服务责任书,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

强化流动便民服务协调机制。珙县积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和有关单位联系,通报本乡镇近期需要人员支持的事项,由部门统筹协调人员参与解决,化解延伸机构偏少和站所人员短缺的难题。

加强流动便民服务奖惩机制。建立义务监督员弹劾制、延时投诉制、领导点访制等多项制度,严肃追究违规违纪人员责任。将“流动便民服务工程”的考核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评优实行一票否决。

上一篇:积极探索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下一篇:深度融入成都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