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农村电影工作基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

时间:2022-09-05 11:35:00

夯实农村电影工作基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并逐步向新的更高的层次迈进。近年来,电影业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虽然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等的冲击,使那种人们为了看场电影不惜步行十几里路的年代成为历史,但它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的技能应用于电影的制作和放映过程,给电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使之确立了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农村电影;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

1充分认识农村电影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是影响巨大的大众化艺术。一部影片可以翻印几十乃至几百部拷贝,同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放映。这种技术上的特点,使电影成为最大众化同时也是最有影响的艺术。这一特性,意味着电影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人们都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生活节奏相对加快,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减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除了一些重大节日或是赶庙会外,一般没有大型的群众集会,人们很少有机会聚焦在一起交流思想、体验盛世欢歌的新生活。农村电影,为广大农民走到一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人们走出家门,交流了感情,融洽了邻里关系,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一些因无所事事和沉溺于赌博、酗酒的人们,从酒场和赌场解脱出来,促进了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尤其是把一些富农的新技术搬上了银幕,更为一些信息相对滞后的人们,在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又提供了发家致富的信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电影支持了“三农”, 造福了农民,同时也使电影业有效占领了农村这一广大的市场,打牢自身发展的根基,为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其更具竞争力和生命活力。

2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电影放映队伍

由于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一些地区和单位的电影放映队伍建设受到削弱,人员不足、技术滞后、装备缺损等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一些财政相对紧张的单位,为了节流开支,把放映工作全部推向了市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难题,但电影放映的质量和层次却大打折扣。一是放映场次难落实,特别是在没有专职放映人员的单位,一些业余放映人员,没有把放映当作事业,自己有时间就放,没时间就拉倒,使农村看电影得不到保障;二是影片质量难保障,由于放映人员放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在放映的过程中,就难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片源的质量;三是放映质量难保障,由于受放映人员构成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就决定了放映质量上很难上档次,放映质量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影业的发展。要想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必须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电影放映队伍入手。未有放映队的乡镇必须尽快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并选派热爱电影事业、热心电影放映的人员负责电影放映工作,每支放映队要确保有2名以上专兼职放映员,尽量保持稳定。要保证放映员各项待遇落实到位,充分调动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潜心专研、乐于奉献,在农村电影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同志,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和奖励。县市文化部门要做好放映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的培训,随时的指导,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农村电影放映的质量和任务的完成。

3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确保装备器材与时代同步

农村电影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冷落,关键就在于有些单位舍不得投入,电影的科技含量不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济和技术作后盾,没有这些,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电视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有的地方还在用上个世纪,甚至是十九世纪的机器,放映早已过时的老片,使电影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丧失殆尽。

要想保持农村电影的活力经久不衰,必须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确保装备器材与时代同步。作为大众文化生活的“快餐”,只有保证其“色香味型”俱佳,才能占领好农村文化的主阵地,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要把住时代的脉搏,精心研究不同观众的具体需求,适时赋予农村电影以新的内涵。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地区之所以出现农村电影放映前热闹一阵子、放映后走掉一半子,在与电视争夺观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就是片源单调、装备老化、视觉效果欠佳,人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得不到意想中的艺术享受。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找准人们的兴趣所在,把电影艺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农村电影大有作为。

上一篇:真情作文与诚信做人 下一篇:情感营销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