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朵奇芭

时间:2022-09-05 11:28:03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朵奇芭

(注:作者简介:陈静(1963- ),女,汉,江苏南通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声音教学法。)

(常熟理工学院 音乐系,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本文简要概括了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以及艺术歌曲在他音乐创作上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在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中运用标题性手法,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艺术歌曲《罗列莱》的分析,大致归纳出了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和声与调性、节奏与速度、歌唱旋律与伴奏、歌曲结构等关系方面,具有“开拓精神”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创作特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李斯特,了解他的艺术歌曲服务。

关键词:李斯特;罗列莱;艺术歌曲;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A Wonderful Flower in Romantic Art Songs

-Interpreting Liszt's Art Song Lolieli

CHEN Jing

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最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社会活动家。他传奇的一生成为当时欧洲极具影响的人物。他的艺术人生可以分为比较明显的两个时期。一是早期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出现在欧洲的音乐舞台上,其间,在巴黎首次聆听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演奏会后,决心以钢琴音响重现帕格尼尼神奇的小提琴演奏效果,由此开始革新了钢琴演奏技巧,奠定了F代钢琴音乐写作技巧的基础,并创立了钢琴演奏会的表演形式。二是从1843年任威玛宫廷乐长开始,便以音乐创作即以作曲家、指挥家的身份出现,直至辞世。他首创“交响音诗”的音乐形式,使得音乐与文学交融,并让音乐成为文学语言的延伸。李斯特一生的创作甚丰,且涉及各种体裁和题材。如:12首交响音诗、《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b小调奏鸣曲》、钢琴与管弦乐的《死神之舞》等;《高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及两集《旅游岁月》。李斯特强烈的革新思想,使得他的音乐“独树一帜”,极具个性与魅力。

李斯特除了在交响乐创作、钢琴演奏及创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富有艺术价值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共创作了82首艺术歌曲

(注:参见Wark•Alan, “Liszt, Franz ”,Ed.Stanley Sadie,The new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Kufferath to Litton,2001(《新格罗夫词典》中“李斯特”条目)中的“艺术歌曲”部分。),可谓数量不少。李斯特创作艺术歌曲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少年时代(12岁)他就离开匈牙利前往法国,由于没能进入正规院校学习,尽管在钢琴演奏上较早取得了成绩,但深知所受教育不够,遂奋起读书,特别是他在周游列国时,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各国诗歌文化,除广泛接触了著名艺术家特别是文学家的作品外,还和拉马丁、雨果、海涅等文学家交往,对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整个19世纪,音乐生活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向更大泛围普及,在沙龙和市民家中,弹琴唱歌成为社交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需求大大增加。因为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讲,艺术歌曲在主题思想的表述上相对短小、完整,与语言的结合十分自然,它能够较全面、细致地表现人们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因此它与钢琴小品一道,成为浪漫主义运动新抒情风格中最具吸引力的形式,为广大的人民所接受。也由此出现了一大批为诗歌创作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产生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李斯特生逢其时,不能不受此影响。再者,李斯特一贯遵循“通过音乐与诗的内在联系使音乐获得新生”的创作原则,而艺术歌曲恰好是他实现艺术理想的最为合适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拟通过对李斯特的艺术歌曲《罗列莱》的具体分析,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手法,也为人们更好地演唱其艺术歌曲服务。

《罗列莱》是一首叙述古老传说的诗歌,传说“罗列莱是一个美貌的水妖。因情人不忠实,愤而投河,死后化为水妖,坐在岩石上,用歌声引诱船夫触礁沉船。”德国诗人海涅根据它写的诗作广为人知,曾有很多作曲家为之谱写歌曲。李斯特创作这首歌曲是在1841年。选择《罗列莱》进行分析,是因为它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具有典型的特点,“在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中运用标题性手法,加进戏剧性的因素,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

(注:引自钱仁康《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是李斯特艺术歌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罗列莱》是根据歌词的段落划分,形成了歌曲的结构形式,歌词以叙述开始,也以叙述结束,音乐则首尾再现,结构中部,以描述故事为主,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化,近似“古典”的复三部结构形式,但是,句式的不对称,再现不规则,调性起渲染气氛的作用,为“剧情”的发展服务,而非“古典”意义上调性所具有的逻辑性。下面就各段的写作特点分述如下。

音乐的前奏,由两句模进的、分解下行的导七和弦在各自的导音从弱拍上引进的。首句“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我这样悲伤。”是G和声大调,下句是e和声小调。除了对诗歌“悲切、暗淡、幻想”的色彩渲染外,导七和弦上的变化倚音及其解决,为旋律声部的进入作了“疑问、伤感”的情绪铺垫。

李斯特将这段歌词处理成具有“宣叙调”式的“吟诵”段落。具有主题动机的“种子”,通过变奏形成了第一乐句。这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具有交响化因素的范例。

第二句为表达诗人无法释怀的“古老传说”,李斯特在音乐中运用了速度(Allegretto、poco rit.)、力度(cresc.、dimin.、smorz.)的变化,并在伴奏声部改变节拍重音的基础上,三级音上的增三和弦及其上二度模进,来表现诗人挥之不去的感受(增三和弦的运用,是李斯特音乐创作的特征之一)。接着音乐在激动的三连音的逐步舒缓下,利用同名大小调共同的属七和弦进入故事的“叙述”。

进入作品的中段,歌词是“晚风清凉,暮霭茫茫,莱茵河水在静悄悄地淌。”调性、和声相对平稳、安静,“流动”的四三拍的复合拍,描绘了“莱茵河”在暮色中的美丽。但是最后一句,李斯特为表现“太阳”余辉照在山顶的“迷人”景色,采用了E大调上的六级大调(升C大调),词尾用了跨越超过八度的音程,加之二连音音调的急速下行进入降B大调的技术手法,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

中段的第二部分,主要描绘傍晚时分,莱茵河如画般的景色,美丽的水妖罗列莱以歌声诱惑船工,让受迷惑的船工无法驾驶小船,最终葬身水中。具有浪漫色彩的音乐从李斯特的笔下流淌出来。从前奏的音调中,我们便听到描绘罗列莱美貌和神奇的旋律,两句成重复类型的乐段,第二句的结尾转入降D大调,原来重复的柱式和弦转换成情绪激动的分解琶音音型。

接着“浪漫色彩”的音乐在继续,但是,李斯特把句末“迷人的旋律”进行了重复处理,情绪开始急剧增长,力度、速度的瞬间突变,为戏剧性的悲剧高潮作“预示”。

“那船工坐在小船中,听歌声感到迷惘;他不看水中的暗礁,只顾向高处仰望。”李斯特用急促的“念白”的音调(即吟唱音调),通过伴奏声部中,内声部长时值的同音反复的三连音与短促的二连音的交织,以及这一三连音两小节一个上行二度的模进,调性由原先的降D大调通过g小调、升f小调、a小调、降b小调和g小调,即采用大量的离调,加上“疯狂”增长的力度,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紧张、恐惧”的不安心理。随后,半音下行的带有“哀叹、悲愤”的旋律,在描写“波涛汹涌”的右手震音与内声部波浪型小节的半音级进中结束。

“故事”的结束,歌词是“这就是罗列莱女妖,用她的歌声造成的灾殃。”李斯特将这一句诗词写成了极具“幻想”的音乐。旋律是开头的再现,一个乐句后,便进入复合拍的音乐片段。随后,通过下属的离调和弦的连续进行,音乐在G和声大调中结束。李斯特对最后几小节的音乐处理,是运用小调中的下属四级进行到重属的增六和弦,伴随着极弱的力度解决到用琶音演奏的有延长号的主和弦,真是“曲尽其妙”。

通过对《罗列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艺术歌曲具有不同于浪漫派其它艺术歌曲的一些特性:

一、和声与调性的关系方面

李斯特追求音乐的“诗意”,促使其在音乐色彩――“和声”、“调性”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绚丽、斑斓”。关于和声方面,[俄]亚科夫•米尔什坦在《李斯特》传记中这样写道“……惟有在克服古典和声方法并创立新的音响色彩的表现手法时,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李斯特对此心中有数;一开始,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集中在和声领域。在青年时代李斯特就说过:‘我赋予我的和声以最重大的意义,并特别严肃地对待它们。’在这方面,李斯特的天才究竟表现在哪里,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这表现为广泛地使用和声色彩并从而丰富了传统的和声体系。”

(注:参见[俄]亚科夫•米尔什坦著,张玉芝、彭晓平译,夏继春校《李斯特》(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因此,在《罗列莱》中,“变音”的大量使用是产生丰富“色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变音”的产生,是出于李斯特发展了传统和声中的“和弦外音”,在《罗列莱》中,运用的是长时值的持续音、持续和弦,先现音及先现和弦。同样地,延留音、延留和弦,前后倚音或多重倚音在其它歌曲中也经常运用。如在《迷娘之歌》、《何日你我重新相逢》、《欢乐与痛苦》、《你好像鲜花一样》、《如有一片芳草地》、《秋风瑟瑟》、《孩子,我若为王》、《在睡梦中》,以及《我要走》、《找不到和平》、《在睡梦中》等歌曲中都采用过这些手法。与此同时,在《罗列莱》中我们还看到重属的增六和弦、增三和弦以及不同音程的模进手法的运用,有意识地构成了含变音的调性和弦。这样,既增强音乐的紧张度,又突破“传统”手法,产生了特殊的色彩效果。在歌曲《图勒国王》、《迷娘之歌》中,甚至还出现了具有不同功能性质的重叠和弦。此外,在《罗列莱》中还使用了大量不稳定的七和弦、重属七和弦的连续进行,三和弦的第二转位作为“期待解决”的和声(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在“古典传统”的和声中被视为具有双重功能的不稳定和弦),如此的创作手法的频繁运用,涌现出了大量的特殊音响色彩的作品。

通过《罗列莱》,我们看到李斯特在运用调性变化方面也是“独具匠心”。大量远关系转调的运用,体现了色彩的对比原则,如《罗列莱》中运用原先的降D大调通过g小调、升f小调、a小调、降b小调和g小调,即采用大量的离调来刻画诗人“紧张、恐惧”的不安心理,它与增三和弦一样都是李斯特典型的创作风格。在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你如今从天而降》、《图勒国王》、《莱茵,美丽的河流》中李斯特还运用了等音转调、半音转调、同主音大小调转调等艺术手法。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调性不稳定的结构开始,甚而,从其他调性上引入,再通过模进等手法进入主调。《罗列莱》的开始即是运用这个手法,其它歌曲如《在睡梦中》、《牧人》、《我要走》、《三个吉卜赛人》等也是这一技法的再现。此外,李斯特还采取了根音三度关系的进行来体现“色彩”的缓慢递变,如《山峦沉寂》中的前奏等。因此,对传统和声与调性的大胆突破,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二、节奏与速度的关系方面

从《罗列莱》这一典型曲例,我们看到,李斯特艺术歌曲在节奏、速度方面也是富有特色、新意叠出的。这主要表现在突破“固守、僵化”的节奏和速度,打破缺乏活力的、机械性的重复,以准确表达富有生气的诗意感情。具体的技术手法是改变节拍重音的位置。频繁地改变长短音的组合,构成不稳定的切分效果,采用“虚线”节奏(跨小节节奏组合),以及不对称节拍的混合运用,即在偶数或奇数拍中加入相反的“三连音、二连音”等等。如《罗列莱》中在结束段落之前就是采用这样手法。此外,李斯特还运用以各种变化的速度转换(如meno mosso少快一些、piu moto更快地、stringendo加紧地、 poco rallentando愈来愈慢地、 smorzando逐渐消失地、rit.渐慢、dim.渐弱等等),为“捕捉”诗人的丰富情感的细腻变化,赋予了自由的节奏和速度,这不仅表现在《罗列莱》中,在李斯特绝大部分歌曲,尤其是具有戏剧性诗意的歌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三、歌唱与乐器的关系方面

追求旋律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在旋律方面,卡尔•阿伯劳斯特认为:“尽管谈到他的歌曲的旋律的、韵律的结构,他的风格是最无限制的自由,然后,他经常通过纯音乐的手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注:引自Carl Armbruster Thirty Songs By Franz Liszt New York:Chas.H.Ditson &Co.,Chicago:Lyon & Healy,1911.)通过对《罗列莱》旋律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旋律往往用六度、五度的大跳来表现情感的激越;用半音的下行音调来表现痛苦和哀怨,用上行的半音音调来表现疑问和感情的积淀;用装饰地位的倚音来刻画细腻的心理变化。当然,最富创造性地当属“朗诵式”的歌唱旋律,这是李斯特艺术歌曲颇有新意、给人们以欣喜感受的重要因素。这些旋律主要靠同音反复、二度音程、三度音程,以及变化无穷的节奏、速度来共同完成,这一风格是李斯特对文学语言的深切感受,是从诗歌自身的“韵律”出发,力求自由的语言表达力,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些富有诗意的、充满变化的旋律,在不同的音区,在“渲染”和“营造”符合“标题”思想的、色彩绚丽的“钢琴伴奏”中,自由的“飞翔”。关于李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声部,亚科夫•米尔什坦[俄]在《李斯特》传记中这样写到“在舒伯特的作品里处处可见声乐与器乐的真正的结合(人声与钢琴组成统一的整体)。而李斯特的作品里这种结合则常常遭到破坏,钢琴部分虽然一贯地辉煌、色彩鲜明、技艺高超,但往往脱离了与整体的联系;惟有经过多次的加工,他在最后一稿中才使这两部分达到和谐的结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在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会出现多种版本的原因,这也说明了李斯特是一贯追求旋律与伴奏的有机结合的。

四、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

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处处显示了他的美学原则“音乐是有目的的,它具有激励人美好情感的效能”、“情感有内容,音乐内容在创作中形成”。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追求表现“诗意”的精髓,符合诗意的严密逻辑,由揭示着内容特征的标题“诗意”决定音乐的形式。《罗列莱》的结构我们在开始分析时就已经提及,它的结构是与诗词的段落相同的,但这正好也与诗歌的“意境”相吻合。通过《罗列莱》我们能够看出,李斯特在艺术歌曲的结构方面是反对艺术手法的程式化的,这与他提倡创立新的艺术原则和表达手段,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分不开的,这就是他很少用传统的分段歌曲形式,创作出了形式多样、风格绚丽的声乐作品的原因所在。正如李斯特自己所说:“形式诞生于诗意的思想,因而应该经常与之保持平衡,这平衡的破坏都会导致对作品思想的曲解,内容的贫乏和艺术形式的不完善。”

当然,《罗列莱》虽然集中体现了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大部分特点,但并非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全部。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特点是很多方面的综合,要想更深入的了解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我们就必须一首一首地分析李斯特存世的八十多首歌曲作品。我们还需要研究李斯特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作品、交响音诗等等,以加深我们对其艺术歌曲特点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具有大胆的革新思想、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等创作思想,是我们认知李斯特艺术歌曲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论唐建平打击乐协奏曲《仓才》的继承与创新 下一篇:对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