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5 09:59:40

青年人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年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78例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危险因素和治疗结果的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吸烟所占比例67.9%,排在第一位,高血压所占比例60.3%,高血脂所占比例50%,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所占比例在32.1%~48.7%。结论 青年人脑卒中具有病程短、治愈率高、后遗症少、死亡率低等特点,积极治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很好地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关键词] 脑卒中;青年人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53-02

中青年脑卒中是指18~45岁之间发生的脑血管疾病。国内报道所占比例为4.4%~16.1%[1]。回顾我院2003年2月~2008年1月78例青年人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结果等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33~45岁,平均41岁。初发52例,复发15例,脑出血5例,短暂性脑缺血6例。

1.2病因分类

①老年人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在青年人中普遍提前,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②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饮食不节制、抽烟、酗酒、运动量过少、熬夜、肥胖等。③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导致脑出血。

1.3病变部位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3例,小脑梗死8例,腔隙性梗死21例,梗死部位左侧12例,右侧8例,双侧3例,单个梗死灶9例,多发2例,脑干2例。

1.4临床表现

偏侧肢体麻木、无力19例,偏身麻木15例,面部麻木8例,头痛8例,头晕17例,偏瘫6例,精神症状3例,面瘫、舌瘫2例。

1.5实验室检查

MRA示:血管内膜不光滑;血管狭窄1.2mm视为增厚[3];CAP形成41例,IMT增厚52例,BIMT增厚8例;血甘油三酯增高42例,胆固醇增高15例,血糖增高30例。

2结果

经过抗凝、降低血小板聚集药物、脑保护剂、止血、减轻脑水肿药物应用等积极治疗,出院时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3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仍为青中年脑梗死和TIA的病理基础,青中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为41.7%[4]。其机制可能有:①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②不稳定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血管;③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④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5]。高血压是公认的、独立的脑梗死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是无高血压者危险性5倍[6],高血脂、高TC与中青年卒中关系密切[7]。

吸烟能加重动脉硬化,导致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提高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比容和与它们相关的血液黏度,能够加强动脉血管收缩和动脉内皮损害[8],还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全血比和血液黏度增高,可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使整个脑血管系统发生弥漫性动脉硬化改变,增加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量,导致血栓梗塞性病变。酒精可以使红细胞比容和血液黏度增加,使血流滞缓,从而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大量饮酒和偶然酗酒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9]。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血糖浓度升高,红细胞聚集加强,血糖升高使小动脉玻璃变性,脑血管内皮损伤,腔内活性物质增加,导致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本文总结青年人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显示:吸烟所占比例为67.9%,排在第1位,高血压所占比例60.3%,高血脂所占比例50%,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所占比例为32.1%~48.7%;与文献报道相符。治疗结果显示:青年人脑梗死具有病程短、显效率高、后遗症少、死亡率低等特点,经过积极治疗、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很好地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侯青. 高原地区中青年脑梗死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5):317-318.

[2] 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神经病学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尹小梅,孔小飞,王彦.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及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1):21-22.

[4] 潘瑞华.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67-68.

[5] 董艳玲.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2):127-128.

[6] 武艳琴,牛小媛. 中青年脑梗死病因的多因素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5):316.

[7] 孙锦平,石艳玲,尹岭,等.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3):257.

[8] 郭振华,魏慈,吕佩源,等. 123例青年脑梗死临床分析[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36-37.

[9] 徐慧,王. 中青年脑梗死119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65-66.

(收稿日期:2009-08-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在手背复合组织缺... 下一篇: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