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珠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正式启动

时间:2022-09-05 09:36:56

长江珠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正式启动

7月10日,国家林业局在京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到2020年,国家将投资2129亿元,完成造林2167.2万公顷,促进工程区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其他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针对性更强、延伸面更全。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功能性要求更高,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更深。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1—2010年,“长、珠、太、平”4项工程二期建设顺利完成。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了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尚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要求。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启动实施“长、珠、太、平”4项工程三期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工程建设将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与其它重大生态工程相比,针对性更强,延伸面更全,功能性要求更高,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更深,工程的有效实施将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据了解,“长、珠、太、平”4项三期工程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流域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林业局要求各地围绕这4个工程三期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4个工程的实施,切实做到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工程管理、效益监测、科技支撑、宣传发动“六个加强”。

张永利表示,在抓好“长、珠、太、平”等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小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

上一篇: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活动关系的实践阐释 下一篇:哈尼梯田 美丽世遗的不陨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