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时间:2022-09-05 09:26:03

论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2010年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加入精神损害赔偿内容,此举极大推动了我国人权法治建设,体现了法对人的终极关怀。但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一直是困扰立法和实务界的难题,原因在于精神这种“特殊物体”的无形性、多样性使得难以衡量其状态和损失大小,难言损害的大小,也就难言赔偿应为多少。研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须先精神损害及其救济途径开始,以确定精神损害程度和物化方法为突破点,才能寻找到科学、合理的确定赔偿金额的方法。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及救济途径

精神是一种与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精神损害存在于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复杂加工过程中,其结果是影响受害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例如因精神损害导致认识障碍、官能缺失、积极性下降、辨别力减弱等。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则是指公民人身权利遭受国家不法公务行为侵害,致使遭受精神痛苦、丧失精神利益。《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规定了纯精神性救济和精神损害赔偿金[1]两种救济方式。纯精神性救济是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纯精神性救济是精神损害救济的首选手段,只有当这些方式不足以救济,才向受害人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纯精神性救济手段虽不具有财产内容,但其在舒缓受害人精神压力,抚慰受害人精神损害具有重要功效,尤其是代表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侵权机关采取的认错、补救措施,对受害人心理上的抚慰作用有时甚至超越金钱。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金钱是个体战胜精神伤痕、回复正常精神生活状态的基础。受害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赔偿金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物质需求、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进而缓解其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抚慰其精神损害。对精神损害给予金钱赔偿也是现有制度下除了纯精神救济外能找到的最好救济途径。

二、精神损害程度的认定方法

精神损害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多样,具有无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精神损害有无和损害的程度大小的答案仅存在于受害人的自我感受中。外界虽无法直接感知个体精神状态,但从受害人的客观表现、主观感受以及公众普遍的精神体验都可以推知精神损害的结果和程度。因此,认定精神损害及其程度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通过司法鉴定或者医学鉴定,从心理学、医学上认定是否存在精神障碍或精神精神疾病,如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二)根据被害人的陈述和表现以及社会公众普遍的精神体验来确定精神损害的有无和程度,标准是一个人遭受到的精神损害是否超出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承受能力和纯精神救济能够救济的范围。这其实也是一个法官自由裁量的过程。在法官自由裁量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法官需要参考以下因素:1、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表现。2、受害人的个人情况和性格特点。3、侵权机关时候采取的弥补措施的有效程度和被害人的谅解程度。4、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以及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5、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范围。6、受诉法院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此两种方法可以将精神损害的有无和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精神疾患、极度精神损害、严重精神损害。三个等级的界限是是否达到医学、心理学上的疾患状态;是否严重影响受害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是否超出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承受能力和纯精神救济能够救济的范围。具体如下:

1、一级精神损害:精神疾患。

精神疾患指不法侵害公民的精神健康使其产生医学上可诊断出的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如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2、二级精神损害:极度精神损害。

极度精神损害可以理解为的极端精神痛苦状态,虽尚未造成精神疾患,但严重影响受害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通常表现为受害人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负面状态。

3、三级精神损害:严重精神损害。

严重的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被害人出现肉体上的不适或苦痛,精神上感受到的种种精神异常的状态,如愤怒、绝望、消沉、冷漠、易怒、狂躁、迟钝、社会评价降低、生存质量下降等。此等级的特征是虽然未造成精神疾患或影响正常行为活动,但侵权行为导致的异常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超出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承受能力和纯精神救济能够救济的范围。

三、赔偿金额的确定方法

笔者认为赔偿金额必须采用一个综合的确定方法,在区分 “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和“造成公民死亡”三种特定类型的基础上,以精神损害三个等级为依据,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为基准,根据不同类型的特征引入不同的参考因素,确定最终数额。

(一)区分为“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和“造成公民死亡”三种特定类型

《国家赔偿法》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限定在第三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十种侵权情形中,这十种侵权情形可以根据其结果划分为“限制、剥夺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和“造成公民死亡”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1.第一类是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公民人身自由被限制或剥夺,因此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应支付精神抚慰金。

2.第二类是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因此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应支付精神抚慰金。

3.第三类是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公民死亡的,因此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应支付精神抚慰金。具体条文与第二类相同。

(二)确定精神损害等级及对应的赔偿倍数

由于个体精神的差异以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案情影响,同一个侵权行为于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精神损害程度。对应精神疾患、极度精神损害和严重精神损害三个等级,设计不同的赔偿倍数,可以使“损害的严重程度”始终处于确定赔偿数额的根本地位,这也符合有损害就有救济,有多少损害就有多少救济的理念。

(三)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作为精神权利物化的中介物

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必须寻找到精神权利的物化方法,即找到精神权利和金钱赔偿之间等量代换的中介物。笔者认为,此中介物应体现受害人减轻精神痛苦、战胜精神伤痕、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所需的社会资源。此种资源包含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积极和有利因素,如被害人的自我调节、时间对伤害的冲淡、被害人亲友的劝慰、物质的满足、放松精神的活动、心理疏导服务、精神疾患治疗等,剔除当中的不可控因素,则这些资源的共同特点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对此种资料的获取过程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参与劳动分配的所得。

因此,可以把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作为精神权利物化的中介物,作为计算赔偿金的基准。

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为物化中介,不仅体现受害人所需社会资源,体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而且它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变量不至于使计算方法易僵化落伍。当然,如果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平均日工资为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则应以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以减少司法差异、体现社会公平。

(四)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具体计算过程:

1.对第一类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侵权行为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平均日工资、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和精神损害不同等级的不同倍数的乘绩为最终赔偿数额。具体公式:

设: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为P1,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平均日工资为M,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为T,精神损害不同等级的不同倍数为X,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为G。

则:P1=M*T*X(MG)

X值对照下表:

2、对第二类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行为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人体损伤等级对应的不同倍数和精神伤害等级对应的不同赔偿倍数的乘积为最终赔偿数额。人体损伤等级可参照司法部2004年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该标准把对人体是损伤划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三类共八个级别。该标准对重伤、轻伤、轻微伤的含义、鉴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基本涵盖了对人体伤害的行为方式,且具有较高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具体公式如下:

设: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为P2,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平均日工资为M,人体损伤等级对应的不同倍数为S,精神损害不同等级的不同倍数为X,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为G。

则:P2=M*S*X(MG)

S值拟定如下赔偿倍数以供研究:

3.对第三类造成公民死亡的侵权行为以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等级对应的赔偿倍数的乘积为最终赔偿数额。参照死亡赔偿金来确定此类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依据仍在于物质对精神抚慰和恢复的基础性作用。此类赔偿金额无法以死者精神损害程度为依据,故不必引入受害人居住地上年度平均日工资为基准。具体公式如下:

设: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为P3,死亡赔偿金为D,精神损害不同等级的不同倍数为X

则:P3=D*X

X值对照下表:

采用此种综合计算方法,可以把精神损害的特定类型、严重程度、参考标准、等多种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使得出的具体数额更为科学,避免裁量的随意性,更好发挥精神损害赔偿在国家赔偿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赔偿法》中采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表述,笔者认为其实质也是精神损害赔偿金。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其表述为“精神损害赔偿金”。

上一篇:HSK向MHK过渡时期预科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困境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