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态文化对林业革新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2-09-05 09:20:19

分析生态文化对林业革新的推动作用

我国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现代林业必须要以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保障和支撑。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生态物质文明建设与林业生态精神文明建设的集合, 其主旨是在林业建设中, 通过科学发挥森林人文因素的作用,促进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森林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文化在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中起协调剂的作用, 在林业经济 、生态、 社会协调发展与林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催化剂作用。发展和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对于建设现代林业、推动林区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

林业生态文化是在政府主导下,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林区社会关系的文化样态, 其本质和精髓体现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效能最优。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挖掘并弘扬林业生态文化, 遵循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林业生态文化要求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市场影响机制、林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理念,推动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是林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面对的问题。 深刻认识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林业的改革与发展、现代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1.1 林业生态文化是政府主导下发挥生态生产力效能的文化

科学的政府管理是要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对象的效能。 生态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的反思和进步,它是发挥工业生产力高度发达、力量巨大的正价值,摒弃工业生产力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与环境破坏的负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潜能的生产力,是当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其运行机理是将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实现有机结合, 以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为基础, 依靠现代科技力量, 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和引导消费,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效能最大化, 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通过分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能量消耗的最低化。 发展目标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最终达到零排放,生活消费的科学化。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 生态生产力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力就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就得到提高,社会就会步入生态、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快车道。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生产力的要求完全契合,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协调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国政府必须要大力弘扬并主导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

1.2 林业生态文化是市场引导下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文化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林业的发展与改革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林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的正确引导下进行。 林业的全面发展既是三大效益的全面发展,更是林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林业的协调发展是综合考虑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其他行业的协调,是林业、林区、林农之间的协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因此,实现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引导下,采取经济办法,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林业发展中,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原则和战略,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使得林业各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使得林业生产与消费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从而为加速林业科学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1.3 林业生态文化是人本理念要求下弘扬生态文明的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要求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其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决定了行为方式。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念,是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的目标。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求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的科学发展。

2 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推动力的表现

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 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生态环境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 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林业。 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才能发展现代林业,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 改革是我国林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必然途径。当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正在试点探索。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从政策层面破除、 破解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也要从精神层面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更要从文化层面更新理念、营造良好氛围。林业生态文化对于林业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具体表现为:

2.1 导向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从深层次来说,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行为的自觉实施,首先需要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变革和建设。文化既是先导又是前进方向, 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并萌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身行为, 从而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因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才会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林业发展观。

2.2 约束作用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类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后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社会影响的产物。世界着名生态和 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 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工业文化时期,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大全球性的危机。后工业文化时期,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人类从长期对自然的无限索取、 过度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进而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 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是人类在痛定思痛后不断反思的产物。 因此,在林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林业生态文化约束着人类不断追求生态环保和谐、 摒弃无限索取浪费、抵制生态肆意破坏,并将这种理念从文化层面向价值层面延伸,向行为层面放大,营造一种社会普适的观念。所以,林业生态文化成为现代林业改革进程中破除非理性观念的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

2.3 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 它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和累积效应,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善恶观具有基本相同的背景色彩和基调,并为他们在认识、 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提供大致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而化作维系整个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各个层面的力量和各个层次的人们吸引并团结在一起, 对助推林业发展、改革和建设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紧密联系, 从而在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的转变,凝聚各层面的力量,为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元素。

2.4 激励作用

人在生存等等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需要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文化的激励作用体现为它使某种理念在人们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后,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就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林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普适化, 调动各个层面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生态的文化氛围,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衔接和融合,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最大化的推动和保证林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收获。

3 推动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3.1 要构建政府生态文化体系

政府在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和政策引导, 实现国家在生态文化构建和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战略目标,要运用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促进林业生产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主要表现为: 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制定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步考虑,同步推进, 发挥林业生态文化在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要加大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为文化软建设提供物质硬支撑, 进一步明确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 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文化经费保障体系,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有重点、 讲效率地用于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大型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等。 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林业生态文化管理机制,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文化建设发展,加快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要从融资、税收、费用减免、 用地优先等方方面面完善对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要为生态文化的弘扬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手段,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普及。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便利,培养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 设立基层林业场站大学生服务计划,服务于基层林业改革与发展,并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文化的科研和课题攻关, 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2 要构建市场生态文化体系

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引导着市场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它同林业企业潜在的价值体系关系密切。构建林业生态文化市场导向体系,就是要运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拉动社会生态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使林业生态文化在市场的引导下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要培育成熟的生态文化消费市场,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通过消费市场舆论的营造,倡导并形成人们走进自然、追求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理念,形成在内心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热爱。要充分挖掘林业生态文化资源, 满足生态文化消费市场,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下,结合不同区域特色,对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花卉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精心培育,拓展内涵,推进以生态文明为主体的林业文化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态文化市场。 要深入挖掘市场对生态文化需求的内涵,创建林业生态文化精品,既要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森林旅游等物质文化产业,又要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更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培训、咨询、传媒等信息文化产业,满足林业生态文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3 要构建人文生态文化体系

人文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 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 要摒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谐发展。 构建林业生态文化的人文体系,就是要更新人类价值观念,优化人文生态系统, 建立人与环境特别是 与森林的协调统一, 实现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其工作重心是:要重建人类价值理念,从强化林业生态文化意识入手,大力营造林业生态文化氛围,广泛宣传林业生态文化知识, 介绍博大精深的林业生态文化, 在思想观念上摆脱后工业文化时期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理念,自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重新审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防止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要推动绿色消费模式,提高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主张低碳消费和循环使用,主动转变消费观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建设现代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开展 LNT(Leave No Trace)即无痕山林运动等,倡导人们营造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理念,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特色项目,加速生态知识普及、生态典型宣传、生态文化弘扬、生态道德树立。林业生态文化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智力活动相结合的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 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大力发展和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必将为中国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加速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

上一篇:21世纪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下一篇:顾客价值的推动要素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