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探析

时间:2022-09-05 07:26:42

江苏省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探析

摘 要: 2005年,江苏省首次在高考中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体现出的提高教育公平、增大考生选择和录取机会、稳定高校生源、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优势已经深受好评。但这种录取模式潜在的唯分数论倾向,考生落榜风险、考生选择与高校录取之间存在矛盾等负面效应依然是高考招生录取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现状分析,结合江苏省高考改革,积极探索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 “平行志愿” 录取模式

“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对于江苏省来说,这种模式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江苏省就改变以往的高考志愿设置模式,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此举取得良好的效果,于当年实现“三减少三提高”,即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断档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考生满意度提高了。江苏省实行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从狭义上来说,只是一个志愿填报、投档、录取的操作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志愿设置、志愿填报、排序分档、投档录取、确认审核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2008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并在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辽宁6个省市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积极意义已经彰显

1.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被努力倡导和不断实践,让所有公民能自由平等的分享教育资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高考的公平,也就是从全体考生角度出发,摒除金钱、权利等因素,营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力争上游的良好风气,同时高考的公平也包含着录取工作及其配套措施公平公正,这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采取分数优先,改变传统梯队志愿中瞄准“第一志愿”的现象,摒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得好不如填得好”的弊病,改变以往只能由高校选择学生的状况,让考生能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更加尊重考生的选择权利。同时在高考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料的及时准确公布,让广大家长和考生及时了解高考录取情况,保证高考的公开透明,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增加考生的选择和录取机会。

如何处理分数和志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各省份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一道难题。在传统的录取模式下,考生志愿填报风险高、难度大,而用分数优先代替志愿优先,则避免了因填报失误而遗憾终生,是平行志愿的最大好处。

从深层次探究,传统的志愿优先只能选择一个志愿,尊重的是一个选择,而平行志愿可以选择三个或者五个第一志愿,给考生更充分的表达个人志愿的空间,尊重的是三个或五个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行志愿的设置更能体现考生的意愿。

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汪国培就表示,设置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范围,减小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考生被投档机会。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教学处处长隋文盛结合本校高考成绩时说:“平行志愿有利于保障成绩优异的考生考取高水平的大学,减少录取的偶然性和博弈性,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普遍欢迎。从学校整体情况看,也没有学生出现滑档现象”。

3.保证高校生源的稳定性,提高高校整体素质均衡性。

近年来,高校生源争夺日趋激烈,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疑成为了争夺生源的利器。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刚出台时,一些高校也曾认为只有少数名牌高校才能从中受益,担心“平行志愿”有可能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因为除重点院校,一般高校所录取的考生,其分数将趋向“扁平化”。对于同一批次中的一些中、下等级的院校来说,很难吸收到高分考生。被同一所院校录取的考生,分差都不会太大,学校总体生源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推行,并没有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考生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填报意愿被录取的,所以到校报到率较高,生源较为稳定。同时平行志愿的录取也使学生学业水平与相应高校社会公认度相对应,高校和考生达成“双赢”。而高校录取的考生学业水平较为接近,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组织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激励作用,学校要想提高生源质量,吸引更多学业能力强的学生报考,就必然会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以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4.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分配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又体现出教育发展的价值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国家能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高考成绩,因为高考成绩历来被社会各阶层的家长和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认可。高考的录取结果客观上体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趋向。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采取“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分数高的考生优先获得投档和录取的权利,落榜风险明显减少,并且由传统梯队志愿的一个志愿转变为一个志愿群的选择,考生获得的机会明显增多。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高分考生无疑代表了同时代的精英的大部分,是潜在的国家人力资源,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进入了高等教育资源占优的学府进行深造,其实遵循了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二、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1.强化唯分数论倾向。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将进一步强化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高校势必会“以分取人”。对于考分相对不是很高的考生来说,不一定能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学校,同分考生录取相同的院校时,由于专业志愿填报的不同,录取专业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此外,过分强调高考分数,也会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唯分数论”的理念,会给原本就将高考作为唯一出路的学生更多的压力,从而可能会使其忽视自身其他素质的培养。

2.落榜风险依然存在。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虽然能帮助考生规避一定的高考落榜风险,但是这个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超比例退档风险。在目前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中,省考试院虽然已经要求院校尽可能按1∶1.05的比例来进行,但因为平行志愿录取只有一次投档机会,那5%的考生会因为院校计划的完成而被高校退档,而这部分考生只能等待征求平行志愿录取。另外部分考生由于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所填的院校志愿没有梯度,导致所填院校志愿一个都没有被录取,也有部分考生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高校的录取章程和规则,在专业录取中身体条件受限,以及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这些考生在这个批次中无疑算作是落榜考生,只能等待征求平行志愿录取。

3.考生选择与高校录取之间存在矛盾。

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和高校自主选拔学生,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一直是高考录取追求的目标。在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下的高考录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多了选择的权利,然而就总体来说,考生即使由原来的一个志愿转变为了一个志愿群,选择的余地也不过是从一所院校到三所院校的区别,况且即使是成绩都达到了所填的三所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只能根据自己当时所填的志愿选择第一个院校。

从高校来讲,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结果就是高校对学生的选择压缩再压缩,为了避免考生因退档而落榜情形的发生,江苏省考试院在录取过程中要求高校将投档比例尽量降低,一般不超过1∶1.05,甚至是1∶1,而正是这样的投档比例让高校在录取的时候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考试院投档过来的考生,只要没有特殊的原因,基本就是按比例录取,根本不需要看考生的其他要素。若高校想要有专长,但分数较低的考生,也没有办法录取。

三、“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仍需不断完善

1.进一步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2008年,为了使江苏高考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研制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此高考方案坚持从江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利于高校择优选拔人才。自此,江苏高校对本省学生的考量标准变得多元而不是唯一的高考分数。在高考录取过程中,高校录取考生一方面要看语数外成绩,另一方面则要看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虽然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以分数为先,但如果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不到相应的等级,也不能录取至相应的高校。所以进一步突出两者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是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机制的有益尝试,是完善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有效途径。这是江苏高考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给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大自主招生选拔力度。

“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保障了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而自主招生则体现各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自,两者有效结合,双轨并举,应为目前高考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在目前条件下,江苏省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是以高考为主的多元考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从根本上来说,加大自主招生选拔力度,目的是倡导一种更好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理念。完善江苏省目前推行的“平行志愿”高考录取模式离不开高校自主招生选拔,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通过增加自主测试环节,扩大自主选拔考试环节,从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加大自主招生选拔的力度,客观上需要高校提高自主招生水平和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同时需要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招生管理体制以及有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潜在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要实现高校和学生两者真正的双向选择,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平行志愿这种录取模式。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谈到实施平行志愿试点改革时所说:“平行志愿对于考生来说,不仅仅是高等院校选择你,你还要选择高等院校,是双向选择的。要做到真正的平行志愿还需要一个过程,当一个人能拿到两份以上通知书时,那基本上才叫做真正的平行志愿了。我们现在正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熊丙奇.平行志愿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考试研究,2009.1.

[3]王泽来.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6.

[4]刘占山.高考平行志愿的利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5]厉浩.高考平行志愿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7.

[6]张亚群.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7]胡晓溟.上海高校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及走向的探讨[D].

上一篇:浅析微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管理 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