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9-05 06:55:40

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摘 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改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现代化人才。理清两者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关系

教育是人类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代化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过硬的技能,又要具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并把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当前倡导和推进的一种全新、全面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大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既包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包括思想道德和品性修养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实现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出的一种新观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 “enterprise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称之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开创性个性,挖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指导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

(1)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实现的保障。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对受教育者开展必要的创业指导,同时还是其创业品质等因素的形成与培养。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遵循市场的规律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创业教育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国情和现实的了解和认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要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培养健全的创业品质,有坚定的创业信念;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与心理疏导。市场经济是相当复杂的,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要经受住打击,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以上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失败挫折的应对,都是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考验和培养。因此要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离不开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2)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全新的诠释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

(3)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当然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而创业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同时创业教育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性

(1)实现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非一门具体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哪一门课程,而是学校总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划。而创业教育是一门指向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中开设的KAB创业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课程,都应归属于创业教育。

(2)发挥的功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整体协调的发展,着眼于人类的全面进步。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指导创业技能。因此,从功能上来看,创业教育更具体,素质教育更抽象。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总体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否则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战弋,孙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三者协调发展[M].理工高教研究,2008(12).

注:该文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标号NZYX1204。

作者简介:成娟,女,1978年6月出生,硕士,就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上一篇:让导学案告别标签,实至名归 下一篇:区域内教学结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