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业带就业

时间:2022-08-18 11:51:02

浅析创业带就业

访\姚鸿飞

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清华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频频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他以《成才报国》为题,为学生们作报告,用渊博的知识、诙谐亲近的语言、精辟富有哲理的观点,讲述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为大学生们解除思想上的困惑,他就是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

在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又一次专访了刘吉主任。

教育引导观念

说起眼下世人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刘主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今年才开始的,这个问题其实前些年就已经出现,只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过去更为突出罢了。”

刘主任说,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是看学生所学知识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就是你制造的产品(学生)能否适销对路,不对路,就说明你的教育有问题。曾经担任过高校领导的刘主任,对我国的教育情况非常清楚。他告诉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仍跟不上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步伐。虽然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但学生所学无所用、所学不够用,社会急需的毕业生少、社会用不上的毕业生多的情况,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2000年以前,金融、经贸、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于是各高校就一哄而上,不管有没有教学能力,也不管社会有多大需求量,盲目地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量,有的甚至一点基础没有也要新建这些专业,其深层次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10年下来,这类毕业生严重过剩,其就业选择的难度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因此,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搞好整体设计,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改革,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具体地讲,校园教育要考虑到学生毕业能不能适应社会,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还是让他们学的全面一点好。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解得全面一些更深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就应该注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教育,将来好让学生们学有所用,能够适应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所以,今后的素质教育很关键,更需要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向创新改革。

刘主任认为,教育本身不是单一的校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古而有之,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行为准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由小学、中学、到大学,无论在校在家,家长都应该有一种引导子女的责任。要引导子女懂得这样的道理:很难说在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就一定要干那行,还有一个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刘主任笑着和我们说:“像我是学物理的,最后还不是从文了。很难说小学是个好学生,中学一定是个好学生,中学是个好学生,在大学就是个好学生:也很难说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一定会很优秀:更很难说在社会上干这一行成功干另一行就一定不成功。”

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注重青少年全面的全方位的培养并不断调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既有知识又有能力,让他们将来对生存与生活有更多地了解,掌握更多的技能。他们的能力水平提高了,适应能力强了,创业就业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都推到学校教育上,其中重要的因素还是学生自身。”刘主任认为既然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严格的讲不是儿童,那么,其价值观与人生观已经成熟。有这样的一句古语“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讲人对生活有十足的信心,对未来世界充满美好的愿望,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明确的人生目标。刘主任同我们讲:“首先,大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是谋划你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第一步,选择好正确的专业,也就是有了很好的就业敲门砖,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已经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了,是否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做过比较,到底水平够还是不够,如果不够就要重新回炉,这就是最现实的办法,重新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直至你的知识水平能够过关为止。再次,毕业后的择业观念。大学生要正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要以为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就一定是‘时代骄子’,就一定是完美的抢手人才;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公司,而应该眼睛向下,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那里的大学生同样可以施展抱负,大展才华。”

创业就是就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3本“护照”:一是文凭类“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创业护照”。这就是说光有前两本“护照”还不行,还必须有“创业护照”。

说到大学生创业问题,刘主任不无忧虑地说:“虽然自主创业一次次被中国大众所关注,却始终未成气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就高达20%左右。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一些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2%。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逐渐铺开,这个概念正在得到推广。而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们要担当起责任,带头创新,引领学生去突破,去创新。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不是只是创造发明?不是的。这里所说的创新应该是经济的概念,不是科技的概念。”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因此大学生要开始转变就业观念,选择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的突破口。不思变革,也就意味着缺乏创新意识,而创新正是保持创业之树常青的源泉。

以创业带动就业,没有创业的思想,谈就业就会模糊不清。首先谈一谈创业,自主创业的概念从传统上讲,是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或是企业。一个瓜子店与世界级的五百强公司都是企业,有了自己的企业你就是老板了,还需要就业吗?情况转变了不是你再去应聘,而是要招聘,要解决就业了。最近很多专家提出,为了帮助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很多的高校与地方针对大学生创业,建立了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试点班,其宗旨是为了让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走得更好,也为了让大学生以创业之途实现就业目标。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就业的重要途径。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也曾做过这样的预测:21世纪全世界将有过半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创业也是一种就业”,“创业还可以为他人 创造就业岗位”。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很强的人,不一定都是来自于名牌大学,就讲现在的风云人物马云,他的员工百万、千万元身价的不是少数。而他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马云的成才例子证明了自主创业就是就业。

刘主任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也有一个学生,大学毕业以前,他在班里的成绩是中等偏下一点的,不过他活动能力特别强,也很活跃。现在他也在搞企业,搞得还很好,在一次见面时,他告诉我说:“刘老师,我们班在大学里前10名的同学有6个人都在给我打工,他们负责各方面专业的管理,全盘由我负责。他有了自己的企业同时还雇用了他的同学。这就是创业带就业嘛!”

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生活压力,还能体现自身价值。如今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国家有关方面已经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扶持措施,很多地方政府对今年大学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优惠政策,即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免税等等。资助大学生创业的机构也越来越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了一条绿色的通道。这就是由“危”转“机”。希望大学生能够把握这样的良机,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创业的实施与模式

在改变现有的就业岗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如何具体地实施创业呢?刘主任认为,在创业前就要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根据自己“财力”来选择投资项目。要有一门技术(知识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用智力换资本。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而且一定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其次,要结合自身条件,充分考虑外在因素,做好创业策划。策划包括计划,而计划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不能凭空想像。要根据计划书的分析,制定出企业目标和详细的工作步骤及流程。同时,要有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并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创业氛围。再次,要有务实的态度。这是创业的基础,更是成败的关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像当年刚刚研究生毕业不久的史玉柱,1993年,他创建的巨人集团仅靠卖中文手写软件就赚了3.6亿元,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被胜利;中昏头脑的史玉柱,在巨人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即决定兴建38层的珠海巨人大厦,后来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38层蹿至70层。1994年初,巨人大厦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当年8月巨人集团又推出“脑黄金”新产品。两大投资项目同时上马,使巨人集团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不过2007年史玉柱靠着巨人上市和脑白金又重新站了起来,之后他整个人严谨了很多。所以,创业一定要务实,不能头昏啊!

谈到创业模式,不得不提的是我国典型的温州模式。现在温州90%左右的家庭有人当老板,遍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他们每年创造上千亿的GDP,这还不是完全的统计结果,甚至更大一些。而这些老板,大多数并没有上过大学,他们的成功,主要是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时期。在提倡让群众自主创业,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万元户的政策环境下产生的。温州人以勤奋敬业的精神与大胆的创业创新理念打造了自主创业的一片新天地。他们的发展,首先是由一些拎包摆摊开始的小商小贩,或者是由一个小小鞋厂的普通工人,通过在工厂工作中的锻炼使其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后,不断的积累资金与资源。在此基础上,由亲朋好友尝试性的合伙开办了小规模的工厂或商店。以慢慢积累的形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并带动了浙江全省及周边地区。这充分证明了是创业形成了今天的温州模式。

最后刘主任要提醒大家的是,创业要遵纪守法,要做守法的公民和企业公民,绝对不能像赖昌星、禹作敏等人靠着贪念和贼胆致富,那注定是“此路不通”!

上一篇: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研... 下一篇:关于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教育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