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5 06:38:07

论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并且在性格上更加的叛逆,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没有足够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必须加强中职班级的管理。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中,激励行为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院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促进了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针对中职班级班主任的重要影响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激励机制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职班级;激励行为;管理运用;意义

随着对教育理念的深度认识,人们在接受知识时没了积极性,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职学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中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相比,最大的管理难点就是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管理。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且在成长阶段还有较大的叛逆心理,中职教师在管理中要采取激励行为等积极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在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影响

班主任是管理中职班级的主体,通过班主任的日常行为与指导,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同时,班主任也是传达校方管理理念的重要执行者,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管理计划,通过班主任在中职班级中的管理指示,能够直接有效地落实。在较多的中职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行为比较偏激,对于较严厉的管理行为存在抵触心理,班主任在管理中要进行班级文化的建立,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语和行为上影响学生的一点一滴,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展现班级文化的力量,并建立激励行为管理,激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班主任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的提高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激励行为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没有受到激励和受到批评的员工相比,受激励的员工具有更多的正能量,生活和工作的行为比较规范,并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地创新思想,主动学习,为企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激励行为这一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质量。

2.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同时,这也是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通过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积极心态的形成,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目标激励行为

目标是激发一个人积极向上、奋发前进的不竭动力。目标激励也叫导向激励,是指利用一定的目标对动机的刺激作用去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合理、正确、具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目前,中职生大多是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影响才去中职学校读书的,在这个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中,很多学生思想上就松懈下来,认为学与不学都没人管,混两年就去工作,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学校的。基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体系,用目标去激励每个学生向前发展。

2.奖惩激励方式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激励理论,把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也就是奖惩激励。正激励即是对人的行为的肯定和褒奖,促进人们潜能的积极发挥;而负激励则是对人行为错误的惩罚,促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防止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

正激励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工作。负激励是对学生错误思想、行为的惩罚,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促使他们降低再次犯错的几率。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激励行为,有利于中职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和修正。

3.情感激励方式

感情是维系人们关系的桥梁,情感激励是以感情为手段的激励模式。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成绩不好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很多学生对教师心存芥蒂,但同时又渴望与教师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就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要想提高激励行为的运用效果,不仅要在行为上和奖惩制度上做出有效的激励安排,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沟通,进行情感的激励,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内心需求,通过鼓励和荣誉的获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创新思考,为社会提供更加适用和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马俊.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2.

上一篇: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下一篇: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