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时间:2022-10-19 12:43:24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生产力较之从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为数甚众的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大幅滑坡,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在本可以援之以手即能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时刻更多地采取视而不见、明哲保身的做法,做儿女的对年老的父母不愿承担赡养义务,视其为包袱、负担,朋友之间只有利用而缺少真诚的帮助等,这类现象十分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实质,乃是因为我们许多人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本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内容,主要是指对人与人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与爱护,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要与不平等和恶势力做斗争,对社会弱势群体、需要他人和社会帮助的人要有怜悯与同情心。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一直就是我们倡导的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从古代的优秀人物屈原到现代的鲁迅等伟大文学家这样的人文精神都是他们文学创作不变的主题。在所有学校的语文教材中,具有这样的人文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很好的素材。如果我们使这样的人文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使他们理解这样的人文精神并愿意进行实践,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

所以,语文教学较之于其他学科在这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事实上,因为得学科之便利,语文教学也能够承担这方面更多的责任。在中小学课本中,不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绝佳内容。比如说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元代诗人张养浩在他的名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唱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朝代的更替,老百姓总是社会动荡最大的受害者。《石壕吏》中的老翁为“逃丁”不得不越墙而走;而老妇“力虽衰”,最终却不得不“请从吏夜归”。在《卖炭翁》中,在山中烧炭辛苦经营的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困苦,更反映了作者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最终结局,则是对“宫市使”巧取豪夺的无声控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充满生活情趣的描写,对三味书屋中令人窒息的气氛的反映,体现的则是人对“自由”的向往;在《祝福》这篇课文里,命运多舛的祥林嫂,她不但经受了丧夫、改嫁、失子多次打击,还在思想上备受两个死鬼的不断纠缠,阎王还用锯子把她锯成两半的思想折磨。这正是鲁迅先生在他的笔下表现的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最痛苦的社会妇女及其苦难命运的同情与关怀。另外,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背影》等,语文老师应该能从中感觉到这些大师的人文精神拥有的潜在力量。

诚然,课文是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手段。对应用这种手段的人――教师而言,怎样在你和学生交流,还有课堂里与学生的讲话及课堂外与学生的对话中认真体现你的人文精神意识,它的作用有时在课堂外与学生的对话中比在课堂上还要重要。语文老师都知道,如果我们能够“言”与“行”一致,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效果达到最好。在现在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一些正面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教育宣传和教育者在某些方面不能够“言”“行”一致,抵消了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作用。例如,课堂上老师常常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提问、答疑,却很少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又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回答完问题让他们坐下的时候,老师往往不能多说一声“请”;发现学生精神情况不好时,常常对学生进行呵斥,却很少对他们进行询问和关心;课堂上出现意外,如学生身体不适等情况,往往缺少应有的温情与关爱,而表现出烦躁与不耐烦等。又如,某些做老师的对优等生“关心”有加,而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另眼相看;对人高马大、生性凶悍的学生退避三舍,却喜欢拿老实胆小的学生“杀鸡儆猴”等。这些歧视性做法是与“人文关怀”完全相悖的。总之,对我们的学生,从冷暖到思想问题,从学校到家庭,我们又都给予了多少关怀呢?假如教育者平时能够从各方面给予你所教育的学生更多爱护,我相信学生一定可以从你的行为中感觉到更多的温暖,这样也就能够让学生接受并形关怀的意识。

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某些地方,“育人”的成分和“教书”相比所占比重很小,这种只知道传授知识而不知道教育学生成长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知道尊重他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意识,这样的教育对社会和学生个人才是有意义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文精神”意识的培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应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杨定明.呼唤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J].语文学刊,2006(18).

上一篇:构建高中数学高效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论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