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祥森《台阶》中的父亲形象

时间:2022-09-05 06:16:36

浅析李祥森《台阶》中的父亲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家展现其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我们除了要关注作品对于人物客观描绘和人物所处场景的具体客观描绘外,也要对人物本身的性质作深层次的剖析,这样更有助于理解作品对人精神思想的展示,也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涵。

小说《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所表现的既不同于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那种饱含深情的深沉的父爱,也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里的那样殷殷期望,情深意重的挚爱。他是那种敢于追求、默默奋斗却又不善张扬的直率和淳朴。作者李祥森在写给编者尤志心的信就曾提到,他非常偏爱这篇小说中的那个“父亲”,而且还将它作为小说集的名字。作品里的父亲是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和以往鲁迅、老舍笔下的农民形象不同的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而且要求获得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的亮点。

理解《台阶》中的父亲形象,我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时代性

写作背景往往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石。小说展示的父亲是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在中国的那个时代,人民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非常的单纯,物质资料的极度匮乏,让人很难确定更高的人生目标,小说中的父亲以高“台阶”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理想,这是可信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的复苏期,还不能提供给人更多的生活选择,尤其是当时的农民。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破坏造成了农民的极度贫困,所以在温饱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的基础上,再能想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追求的意识,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前奏,是当时人们思想意识提高的一个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是处于贫困中的人民心底最美好的愿望,这是有时代意义的。“父亲”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心灵世界。

二、人文性

《台阶》中父亲形象既有外在的客观描绘,如文中的洗脚:“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写出了父亲终日辛苦和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的岁月痕迹,这也是所有中国农民的本色,作者通过这种主流意识的描写,不仅是再现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境遇,而且也是自我心灵中对农民这一社会角色的深厚的至挚情感的宣泄。再如父亲踩黄泥、敲烟袋以及台阶建成后,坐台阶时的不自在的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父亲的忠厚老实、淳朴的性格。当然也有作者意味深长的深层着笔,父亲对“台阶”的渴望追求,从“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对别家高台阶的羡慕和向往凝结成了无法挥去的情愫,时刻缭绕心头。这种细致地神态描写,不但把父亲心中的希望和追求直接体现,也隐晦地交代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是遥远的,但也是有可能实现的,甚至是触手可及的。作者这种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地杂糅手法,是凸现人物心理的高超表现。父亲老了以后在家闲着没事可干的烦躁和“偶尔出去,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写出了生活目标短暂迷失的迷惘。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丰满的补偿,也是对父亲心理的深层剖析。他是一个一生坚韧、顽强但最终对生活意义不甚了解的父亲,这也是作者之所以流露出同情和怜悯情感的原因。

三、社会性

“父亲”的形象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让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小说中所展现的农村的贫困,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也较多地存在,只是贫困的程度和标准不同罢了。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中国人民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有进入小康水平之人,但随着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存在,生活质量最差的主体依旧是农民,所以小说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民的贫困这一主题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说过:“忽视和遮蔽了农民问题的巨大存在,才是严重的缺失,倘若不能写出转型时代的中国农民之魂,我们的文学将从根本上丧失力量。在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中,作为诗意的栖息之所,作为人类和民族的痛苦与欢欣的承受之地,文学中的乡土声音不但不会完结,还会发展和变化。”《台阶》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是要正视农民贫困这个社会现象,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切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引发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这应该也是文学社会功能体现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去玩味。

总之,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仅仅地从人物客观的描绘入手就去得出关于“他们”的所有内涵,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揣摩、分析人物所活动的生活背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层剖析,这样人物形象就更丰富和饱满。“文章合为时而作”,文学离不开生活,作品亦是人生,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能点缀、感动我们的人生之旅,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社会的深度思考,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上一篇: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下一篇:对李白《静夜思》英译的经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