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9-05 04:10:59

浅谈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摘要:关于“姓氏”,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一般人只知道这是家族的名号。至于上古时期的姓和今天的姓有什么区别,早期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恐怕能说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关键词:姓氏;合二为一;古姓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4-02

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在远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女”、“生”就是“生母”。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生母”带来的。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生母”,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在家庭和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后来,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的组织状态,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在这个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可以想到当时的女子食、宿有一定的低水平保证。而男子因为四处游猎,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成为我们可以认定的投宿者。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家中”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通过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我们知道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她以天下众生为重,不辞辛苦地练就五色石去补苍天,这个神话恰好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所属。根据传说来推据和考究,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如:姬、姜、姒、瀛、妘、娠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这绝对不是偶然,正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代表了当时女姓的尊贵地位,这也说明姓在于“亲亲”是血缘性符号,古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

二、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在国家体制下发展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氏也就出现了,他和姓不同,我们很难找到带“女”字旁了,根据史前的传说,我们了解到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从而得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皇帝却称“有熊氏”和“轩辕氏”,我们不禁要问姬姓的著名英雄为什么要声称自己是“有熊氏”呢?这是因为皇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有熊氏”。“轩辕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皇帝因发明马拉车而得“轩辕氏“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再说炎帝以“姜”为姓,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我在阅读《白虎通义》中的《宗族篇》和《姓名篇》后得知,古时的人们都以禽兽的肉为食。到了神农的时候,人口众多,禽兽的肉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教民农作。”炎帝作为出身于发明农业的氏族,称为神农氏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黄帝和炎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氏名的选择上,多以“图腾”为名。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氏,如:熊、马、牛、羊等。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较早的氏族有“狼氏、熊氏、龟氏、鹿氏、燧人氏、有巢氏、少典氏、又穷氏、西陵氏、神农氏、蜀山氏、金天氏等。这些“氏”和“姓”是不一样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有一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一旦邦国和官职失去之后,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庭的标志,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姓和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三、姓氏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今材料看,先秦古姓在传说时代已经陆陆续续的产生,以“子”姓为例,商朝王室姓“子”,但是,在“子”姓产生之后的某一个阶段,他肯定具有收族和别婚姻的功能,也被其族人广泛使用于称名。到了殷商时期,这些古姓似乎并不为人所看重,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文献中当时的族属称号大多是“某某族”、“某某氏”,从没有见到“某姓之族”。

2.在卜词和商代金文等文字资料中,没有找到与后人“姓”含义的文字。

3.当时的妇女也不以古姓相称。她们有的以居住地为氏,有的以先祖名为族氏名号,也有的以官职名号为氏族名号。

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形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并冠以“有德”、“有能”、“有功”。这是典型的姓氏等级和姓氏道德的表现,赐姓制度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先前氏族名号制度。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命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四、姓氏合一并走向全民姓氏化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春秋晚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姓氏在概念上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称名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也已经在男子称名中出现,同姓不婚的规定被破坏,以氏别贵贱的功能也丧失了,春秋晚期,诸侯做大,周王室权利下移,姬姓大宗没落成为诸侯的附庸;政出多门,有的陪臣执掌国政,诸侯兼并,强宗倾扎,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维系姓族组织存在的宗法等级制度彻底崩溃了,姓族组织也失去了实际存在的价值,作为姓族组织标识符号的姓,也被人们束之高阁,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诸侯各国的变法运动,支撑宗族生存和发展的井田制和采邑制,也纷纷解体,世官和世禄也不复存在,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托,贵族和宗族也无法继续维持,社会等级流动性增强了,庶人和工商可以有军功而进入仕途,成为士阶层的一员,他们凭着所学的手艺,抢走了贵族手中的铁饭碗,再加上贵族和宗族之间的倾扎和兼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沦为庶民,至此,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这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姓氏作为标识性的符号。

上一篇:“卓越全英计划”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 下一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