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学研结合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时间:2022-09-05 03:02:42

论产学研结合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产学研结合不仅是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更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6月27日召开的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只有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投入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7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也指出,要实现我国2020年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高校必须始终不渝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获得回报来加快发展自己。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这一点上认识还存在不足,导致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此进一步认识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在贡献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准确把握高水平大学的共性特征

要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与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和共性特征。总结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际可以看出,高水平大学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1) 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研究能力和一流的科技转化能力;(2)必须有较强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能够独立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发展问题,能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不断准备知识和人才;(3) 大学本身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4) 大学必须是国际化的,要得到国际公认;(5) 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把知识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总结这些特征,就正如周济部长曾经指出的“高校只有能够培养第一流的人才、解决第一流的问题,做出第一流的贡献,才能真正成为第一流的大学”。简而言之,一个大学只有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方面高水平协调发展,才能称之为高水平大学。

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所谓的一流人才,在业务上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要善于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善于和敢于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从“教”与“学”两个层面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师资素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单一封闭式的书本教学,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而通过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教师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可以及时了解社会技术、知识及人才需求,及时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极大地激发教师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进行科技、知识自主创新的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把大量的创新性思维、新知识及时融汇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造就一支教学与创新良性互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产学研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质。通过产学研结合,学生找到了参与实践、学以致用的“演练场”,将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感性实物,使学生既深刻体会了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又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同时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学生从以往作为被动的、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的“听中学”,变为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新技术创造的“做中学”,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和提高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

科技创新源于知识创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在我国不断强调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立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成为参与和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机遇。

产学研结合利于提高课题选题水平。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立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造成大量研究成果缺乏市场针对性和适用性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而造成人力、财力及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直接面向作为成果需求者与实施者的社会各行各业,立项课题的质量由于更加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克服了过去单纯依赖文献、资料选题所存在的盲目性弊端而得到明显提高,高质量的选题必然会带来高水平的创新。

产学研结合利于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整合资源,凝练团队。在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下,由于课题研究的目标特点,必须要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汇聚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才能够完成。从资源整合方面讲,既包括高校的(智力、设备等),也包括社会的(信息、人力、经济、装备等),甚至还包括政府的(政策等);从团队凝练方面讲,既包括高水平的工艺理论专家,也包括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既要有经营管理精英,也要有市场营销精英。在此过程中,高校逐步形成一批学科特色显著、资源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合理的开放式创新团队,从而带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产学研结合利于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改善科研与办学条件。坚持产学研结合,从以往主要依赖政府立项拨款的单一教育、科技经费来源转变为政府拨款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来源;而且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产生市场效益,高校还可以得到可观的效益反馈;同时,由于社会对创新性成果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只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就会形成社会支持―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高校进入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各项事业相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产学研结合是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

高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体现在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否能够向社会传播和转移先进、适用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是否能够切实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瓶颈问题,带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并能够在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牢牢坚持走“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服务于实践”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道路,立足社会实际需要选题并进行创新性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不断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实践社会服务功能,才能走出一条“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伟大目标,以及确立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只有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去,才能在贡献中谋取自身的快速发展;只有扎扎实实“立地”,积极参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量科技问题,才能在科技创新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上取得“顶天”性的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向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上一篇:构筑“五项工程”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支撑区... 下一篇:坚持产学研结合 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