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五项工程”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7-15 07:23:54

构筑“五项工程”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科技创新的领衔单位,都喊出了要“顶天立地”的发展目标,可谓科技创新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时不我待。面对如此形势,东北农业大学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指引下,把科技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上循国家发展战略,下应‘三农’需求”,全力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力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社会服务工程”,构筑东农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实现新跨越,赢得发展主动权,成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力军。

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东北农业大学不乏人力资源,可是“人力”并不等于人才,只有拥有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才能更好地支持区域发展。如何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是构筑东农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头号要务工程,为此建立了“三级塔式结构联动”建设计划,即第一层为博士人才科研启动计划,第二层为省部级杰出科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第三层为国家级杰出科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计划。

从2001年开始实施博士人才科研启动计划以来,学校已出资1000余万元,使每个博士毕业人才都有条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目前已资助了177人。获资助者一致认为该计划对提升他们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一方面使他们通过自由探索研究找到今后需深入研究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为他们加大与外界的科技交流提供了支撑条件,由此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增长了科研经验,使他们进一步争取到了省级乃至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对这些获资助者进行了跟踪式管理,积极扶持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选拔到第二层后备人选中加以进一步培养,其中1人已成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成为全国普通高校骨干教师,2人成为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3人成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获得者,4人成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成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23人成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骨干教师。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进入第三层后备人选中,学校还实施了“外派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资助10名人才为访问学者,派到发达国家一流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人员回国后科研业绩显著提升,有效地壮大了学校科技人才队伍实力。

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突破创新组织模式

单项研究即使取得创新性成果,往往也只是点的突破,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带动力。只有围绕目标开展集群式研究,才有可能使实际生产发生实质性变革。因此,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是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工程。

学校从2006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扭转科研方向林立、难成体系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宁缺毋滥,严格标准循序渐进,杜绝为待遇和名誉临时拼凑的团队,杜绝缺乏设计而思路狭窄或研究目标分散的团队。采取自由组合申报――学校审核反馈调整建议――修改完善再申报――专家论证、答辩――再完善――立项建设的程序,促进人员知识结构融合、交叉,真正起到强化相关系列衔接研究的作用,达到汇聚队伍、凝练方向的目的,从而通过组织和集成资源,实现按既定目标从单项创新向集成创新的转变,提高重大成果的产出率及转化率。当年申报的9个团队最终只启动了5个,寒地粳稻超高产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北方寒地蔬菜重要性状形成机理及分子聚合育种、黑土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植物基因发掘与利用技术、猪和鸡肉质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都有3~4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每个方向学校都资助了3个课题,加强自由探索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培育和引导,发挥优秀创新团队在学校科研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学校科技创新从原来的“离散性”为主走向集群式“连续型”为主。

实施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突破科研条件桎梏

科技平台是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创新活动的舞台,科技平台建设的水平和人才素质及团队协调攻坚能力共同决定了一个科研基地的科研水平。科技平台的建设包括空间设计和设备布局与功能设计,科技平台的建设过程,是对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排列及学校内部的要素资源调整、配置的活动,是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十五”以来,学校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大板块加以建设,每一板块上都制定了省高校、省(部)、国家三个层级发展培育规划,并要求每一科研基地从战略性、共享性、功能性出发,进行科技平台设计与布局,以实现我校长远特色战略目标。

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形成了9个覆盖学校理工科的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个文科基地,4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了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部级检测机构、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文科基地,并将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入学校,这些平台建设使学校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提升和改善。学校架构一种聚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团队建设机制的同时,还积极从制度上架构一种聚集物力资源的新机制,尝试每年设立200万元仪器共享补贴基金,选择性地开放部分大型科技平台,促进基地开放式规范管理,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在集成共享中实现科研条件优势互补,有效地实现科研条件资源的积累,使更多的教师能享受学校资源、利用学校资源。

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建设,突破科技发展方式

方向是决定一切的,明确了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就能异军突起,出奇制胜。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每个方向都一流,只有选好了方向,做好工作,省属高校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上争一流。

东北农业大学坚持强化自主创新与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差异化竞争角度,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凝练”发展方向,实现战略性重点跨越和赶超,不断催生出代表我校未来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方向的技术群体,完善寒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使得国家级项目来源不断拓宽,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948”科技引进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西部开发计划、国家成果转化基金等各类专项。国家级项目经费所占比例由“九五”的21%上升到“十五”的58%,实现了科研上层次、入主流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实施社会服务工程建设,突破支撑区域发展的路径障碍

东北农业大学深知,支撑区域发展是省属“211工程”大学立足的根本。“十五”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发挥优势,搭建科技成果通向产业化的桥梁和通道,强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使学校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功立业而赢得立足之地。

制定激励与考核并举的政策,使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服务工程

针对一些教师深入实践不足,科技与生产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学校制定了激励与考核并举的政策,把深入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时间折合为学时计算工作量,与年度业绩津贴挂钩。在职称评定和考核时,规定学时不足最低要求标准,可用深入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时间折合为学时,并将“承担横向课题累积到校经费达15万元”也作为一条可选择的标准,不断调动大家参与社会服务工程的积极性。

基地布局点、面结合,为打造“块状”经济服务

黑龙江省50多个地市县均把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依靠力量,积极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合作共建关系。“十五”期间学校为他们编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余部,培训乡村干部、科技带头人4900余人,农民30多万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农民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过科技咨询与指导、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科普之冬、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科技服务,推广各项实用技术100多项,省委省政府联名授予学校“黑龙江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表彰学校“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中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服务“三农”和支持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十一五”以后,学校在面向广大地市县做好科技服务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几个富有区域代表性的市县建设,把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变课题,系统出击,并派出科技副县长,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创建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正为打造“块状”经济样板进行全方位服务。

建立新型科技联盟,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在与地市县共同加强科技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抓好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巩固与发展市校合作成果。另一方面还积极抓好科技招商,选择规模和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建立新型科技联盟,共建实质性的技术中心和技木服务中心,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2006年,学校与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倍丰肥料东北农大研发中心”后,倍丰集团使学校水稻优化施肥技术形成了配套的物化产品,并建立企业+ 农场+学校+职工(农户)推广模式,即企业按学校技术要求生产水稻专用基肥和追肥,各农场负责推广,学校负责全程技术服务,深受农场职工(农户)的欢迎,达到了企业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多家共赢的目的,当年就销售水稻肥2.2万吨,夯实了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拓展了实质性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合作新机制,为我校教师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和转化创造了环境和平台。

上一篇: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快产学研结合 促进地方经... 下一篇:论产学研结合与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