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动式”教学

时间:2022-09-05 02:32:32

浅谈“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教员与学员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教员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员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认识、识记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员与学员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实施互动式教学中,要以研究和讨论为出发点,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达到提高学员掌握知识,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运用教学互动时,需要注意处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学互动的手段。

所谓教学互动,既教、学双方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实现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的过程。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员与学员的互动形式大多数停留在提问和讨论的层次上。一种情况是教员不停地提问,学员不停地回答,而且提高总是围绕知识传授的思路,用的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提问词。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引发学员兴趣,激发学员创造力以及对学员的激励作用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教员讲完一个问题,让学员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员推举代表发言。虽然这两种形式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诸多优点,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真正的教学互动,应是反应性的互动,是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应是建立在研究探讨基础上的教学双方观点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应是开放的,便于启发学员思考的交流,交流中可以有争议和质疑,讨论的结果或答案不一定是确定和单一的。教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答案,尔后教员适时进行评判,从而激发学员主动思考问题的热情。

充分体现教员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员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善教”。教员的“善教”,是实施教学互动的基本前提。善教要求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必须理清知识点,找准兴趣点。理清知识点,是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惠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员理清知识点的过程也是教员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理清知识点要求教员不是简单地向学员灌输知识,而是使教与学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基础上,引发学员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兴趣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员主动参与的手段。只有找准举点,才能使学员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此,教员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诱导学员内在学习的需求,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活力。

有效发挥学员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员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员的“乐学”,是实施教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基础之一。“乐学”要求学员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员主体性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员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是“自我解放”。学员在教学中充分唤醒与挖掘自身的潜能,主动地对教员主导的教学内容予以理解与接纳、予以分析与选择、予以借鉴与超越。注重能动性的发挥,可以使学习的责任从教员身上转移到学员的肩上。学员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学员与教员之间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展现创造力,是学员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学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在教员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学是创的前提与基础,创是学的延伸和升华。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教学中,学员的一题多解恰恰是创造性的展现。教员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使学员的创造力得到展现。

妥善处理教、学关系,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

教、学双方融洽的关系,是实现教学互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融洽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等关系。教员不应是俱高临下的说教者,而应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引导者。教学中,教员要以平等的身份,充分挖掘和全面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互动研究的教学实践之中。二是合作关系。教学双方要密切合作,共同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如教员可将教学问题分解成多个细节让学员去研究,在研究细节的过程中,教员再适时加以指导,学员便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三是交流关系。教与学本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产生,而不一定是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教员讲,某个时间段学员讨论,也不全是教员问学员答,教员既要关于引导,更要善于倾听。在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关系的过程中,教员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员、以良师益友的形象感召学员、以风趣的语言折服学员,在学员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同时,在实施教学互动时,注意运用生动的材料、新颖的方法、形象的手段,以此激发学员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上一篇:英汉法律术语翻译规范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高职高专《建筑结构》教学目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