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09-05 02:27:36

浅谈在新课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一项要求.在中学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当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正因为这个特点其给人以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但不能因此否定数学课程中存在着的巨大乐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我们要寻求一种探究式的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就应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之兴趣.当疑问解决,学生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问题要让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通过思考能解决.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当然还要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水平.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是内错角、同旁内角,你能借助图形描述吗?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有几对内错角、同旁内角?

(3)内错角满足什么条件两直线平行?

(4)同旁内角满足什么条件两直线平行?

学生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基本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能将问题进一步互动生成和提高,从而迁移应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注意“调动”和“指导”两方面,可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

如,在教有理数加法这门课时,教师可先创设运用有理数的加法的实际生活情景,接着向学生提出本节要解决的中心问题,通过生活实际事例的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相互讨论.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通过这种设疑,步步深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同时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互动交流能力

互动交流是信息传输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互动交流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新.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的呢?

在互动交流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互动交流中及时指导.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厘米、16厘米、8厘米,10厘米、8厘米、6厘米和10厘米、16厘米、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通过互动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生成能力

创造发明有赖于知识掌握,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他们才能把知识顺利地在广泛的情境中迁移,有效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让他们自己多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生成问题,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逐步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思维的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能力.例如,解答数学问题时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就是培养学生问题生成能力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勾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人贵在创新,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数学教学的课堂开始做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标”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创新教育贯彻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培养出具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M].1999:4.

[3]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2(1):5-8.

[4]汪永铭.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2).

上一篇:解析一类“问题串”几何题 下一篇:中考物理实验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