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视角的会计智能化初探

时间:2022-09-05 12:16:35

基于物联网视角的会计智能化初探

会计信息化一直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会计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化经历了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等发展阶段。如今,随着感知、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实现物物相连的智能网络——物联网应势而生。物联网近几年发展迅猛,正以崭新的方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因而在续计算机、互联网之后,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可以展望,将来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技术会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会计信息化的智能化工具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会计智能与物联网及其技术架构

(一)会计智能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会计智能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在此尝试进行探讨。按照知识阈值理论,智能由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知识数量决定,一个机器或系统有智能是因为它具有可运用的知识,该理论认为“智能就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间中迅速找到一个满意解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智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对象具有灵敏准确的感知能力(知识的获取);具有正确的思维与判断能力(知识的分析);具有行之有效的执行和决策能力(知识的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的智慧,建立具有知识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论将现代会计方法体系与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认为会计是一个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试图揭示会计的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突出了现代会计的功能性作用,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论,现代会计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将在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后,向智能化方向前进。可以说,会计智能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人工智能或商务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范畴。据上所述,本文认为会计智能是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获取、分析、运用会计信息或知识的能力。会计智能实质上就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会计智能就是以智能方式获取会计信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分析,形成财务报告,提出经营管理建议,并通过网络、通信等手段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为其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二)物联网及其技术架构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由ITU(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明确提出,之后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2009年IBM公司总裁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基于物联网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战略,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制订了物联网战略发展计划;在我国,总理于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并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目前,学界和业界还尚未对物联网的定义形成一致说法。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欧盟等都曾对物联网的定义进行过阐述。通常认为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种物体信息,并通过数据交换、通信等技术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定位和管理的网络。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扩展起来的网络,具有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物联网从本质上讲是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物联网融合了感知、网络、通信等人工智能技术。从技术架构上看,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标签、二维码标签、GPS定位系统等感知终端来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主要是将从感知层获取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商业模式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服务或平台,实现物联网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满足用户的各种实际需求,达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目的。物联网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7月我国首部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l1)》综合分析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优势,认为我国物联网上游的技术和产业已基本成熟,下游的应用已广泛存在,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预言我国将进入前景无限广阔的物联网时代。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实际应用,会计智能化程度将得到提高。

二、基于物联网的会计智能化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核算和实行监督,即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收集、确认、处理和传送各类会计信息,反映客观的经济管理活动,并通过指导、控制、调节等手段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支持。如今,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把整个地球连接成了一个智慧的信息网络,为会计信息的自动收集、处理和传递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物联网将使会计信息获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会计核算智能化和会计监督智能化。

(一)会计核算智能化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获取、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环节,具体要求会计人员依靠会计职业判断完成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进而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告等工作。借助物联网技术,能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从自动获取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1)会计信息获取智能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中,会计人员主观失误及非法操作等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会计核算中,可以一定程度从信息源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以RFID标签为例,在企业的产品、设备等资产中嵌入RFID标签,并通过感应设备或手持读写设备,可以自动识别、收集资产从采购、生产、物流、交易等环节中的信息,然后将其导入数据库中,经由会计信息系统即时地进行确认和处理,使会计信息系统实时记录企业资产的完整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没有人工的参与,都是系统自动生成,而且信息都是在业务发生时而非业务发生后形成和更新,因此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及时和完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2)会计报告智能化。传统的财务报告文本形式主要有WORD、PDF、HTML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财务报告显得标准不统一、内容冗繁、效率低下等。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可以实现财务报告的跨语言、跨平台、低成本和高效率。XBRL是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是目前应用于财务信息和交换的最新技术。XBRL能生成、传送、披露和使用各类会计信息,高度集成的数据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趋同性、准确性和共享程度都得到明显提高,财务报告会变得更加智能,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监督智能化 包括:(1)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利用RFID可以对资产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根据每个标签里及时更新的成本信息,企业能够掌握资产的属性、方位及状态,清晰生产成本,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智能结合,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展,较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促进企业发展。(2)增强会计信息的内外部协同。物联网开放的网络特征能打破部门、区域及行业之间的障碍,使各种会计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物联网环境下,云计算是核心技术。云计算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可以通过SaaS、PaaS和IaaS等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服务,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并提供共享平台,以满足企业对各类信息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借助云计算工作平台,企业可以增强内外部会计信息协同,使企业能够按照需求将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实际需要中去。从内部而言,企业财务系统与其他内部管理系统之间能够很好地实现数据交换,管理者可以通过远程处理、在线办公等技术,跨时空对交易进行操作和监控,实现自动化办公和网上审批手续,简化工作流程,从而减少经营和运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从外部而言,企业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保持与供应商、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数据链接,实时掌握相关会计信息,预测投资风险;同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财税、海关等主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管理和监督效率。

上一篇:民办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探索 下一篇: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精神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