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

时间:2022-09-05 12:15:50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

作者简介:卢彬,男,湖北省鄂州市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都需要紧密地与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目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全社会都极为关注这个棘手的难题。鉴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相关理论,培养当代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心理健康;青年学生;价值导向

在当今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进行着激烈的碰撞,社会生活压力巨大,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突出,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之而生,而对于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也使得青年学生的求学方向、求知航向有所偏离,面对一系列生存压力、学业压力、情感问题、求职问题等,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当前这种现状,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以正确的理论方法来帮助青年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摆脱这些压力及阴影的纠缠。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改造世界,强调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应作为他们的学习内容,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对于改造大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走向美好的未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还能在工作、生活、学习、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有正确的准则和心理调适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信仰,而且能够融入到实际生活层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这一主体的主观意愿和内在驱动,尽管个体之间的追求存在差异,但是这种需求能否得到应有的满足从根本上说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写的《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解释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无意义感,认为富裕社会的人必须为自己生活发现意义和价值,否则将引发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观点是从社会调查中得出的,而且社会中许多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悲剧事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的本质”给出了科学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系统地将人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阐述出发,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它在社会历史发展各个不同时期能够广泛运用,以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它与心理健康等问题结合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可能,因而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而要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在生活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追求,对自我的关心,注重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它肯定了人的社会劳动以及劳动给生命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青年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是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把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子系统融入进去。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意义,摆脱了对个人的过分关注。青年学生在校园里,由于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能够促使他们对社会、生活、现实等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水平,真正地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个体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观点,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的自主性是想通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加强,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人的自主性是实现心理健康得重要条件。首先,自主性让人有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欲望,“真善美”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人类主动追求美好的事物,从本质上讲就是内在心理健康的外在体现,“心灵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它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契合的,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自主性使个体的人为自己负责,包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这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心理成熟的表现,青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心理健康紧密集合,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再次,自主性能够提升自我的价值感。人的价值感要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它使人勇于行动,积极有效的实际行动能够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能够增强个体生活的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

事实证明,积极的思维模式对心理健康有巨大的价值。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和往消极方面想,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所证实,“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消极心理倾向,把人的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作为研究的方向,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思维的重要意义。它认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即凡事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去考虑,有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情绪感受常常是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

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地增进健康,乐观新年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乐观向上的情绪促使大脑产生“安多芬”,使人在舒服畅快的情绪感受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应对困难和挫折,以积极模式看待问题,就能在危机中看到转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而帮助人们度过心理危机。积极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自资源,具有积极思维模式的人,在人际冲突时常常为对方进行“外归因”,从自身寻找原因,友好地看待他人。

四、马克思主义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有助于养成关注当下的理念

关注当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一个人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严格区分开来,真正理解现在的重要性,注重当前的过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现在的生活。当前流行文化在青年学生生活中广为流行,一些流行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于现实中的一些负面信息,我们要坚决予以抵制,教育青年学生要立足现实,深入实际生活去体会,不断强化青年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心理学家帕尔斯之所以提出要关注当下的问题,是因为他研究了两种不健全的性格――追溯性格和预期性格。所谓追溯性格,指生活在过去,总为过去生活中的事情耿耿于怀,以致于影响了当前生活。而预期性格指生活在对未来的预期中,把希望过分地寄托于未来,忽视了当下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主张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一方法对指导个人生活也极具价值,不仅培养个体以实际生活为前提的乐观态度,还将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总之,心理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的基本生活态度、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培养自己健康得心理。为了增进心理健康,青年学生要“文而化之”,灵活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

[2]倪邦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上一篇:河北省唐山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分析 下一篇:网络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