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儒:产业用纺织追求优质发展

时间:2022-09-04 09:45:20

朱民儒:产业用纺织追求优质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是纺织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巨大可发展潜力。潜力意味着前景令人期待,这是更加让人注视这一行业的原因所在。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纺织服装行业整体进入“寒冬”。而产业用纺织品依然保持着较快发展,被誉为“逆势飘红”产业。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别突出了发展产业用纺织的重点,这无疑将对产业用纺织业带来重大利好。那么,产业用纺织行业热度几何,现实运行状况如何,该如何实现期望中的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民儒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进行了仔细解读。

有影响,但不大

金融海啸袭来,纺织服装产业可谓哀鸿遍野,成批企业停工、破产、倒闭,行业发展进入十分困难时期。但是产业用纺织品却在稳步地发展,公众对其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国家限塑令、奥运建设、汶川5.12大地震以及新近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一系列公共事件,都在不断增加产业用纺织品的热度。

是否产业用纺织对金融危机具有免疫力而不受感染?事实上,产业用纺织并未能置身事外。“金融危机之下,产业用纺织也受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影响比较小,行业仍在比较快速稳定的发展”,朱民儒说。据朱民儒介绍,产业用纺织品近五年来保持了18%以上的年增长率,而2008年比2007年增长11.8%,增幅比往年有所降低,下降了7~8%。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订单不足、减停产甚至关闭的情况仍然存在。

今年开局以来,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所受的影响比2008年更为明显,国际市场的情况更为严峻。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1-2月,所有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的产品中,除絮胎、传动带外,进出口全部出现了负增长。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减少13%,非织造布的进口则减少33%。非织造布进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出口数量减少12.1%;涂层布、帘子布和专门技术用途的纺织品出口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产业用纺织品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使得产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一定影响却依然保持了增长。总体来说,产业用纺织品机会多于困难,前景可期。

《规划》下的全盘发展

在国务院颁布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将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机遇。“产业用纺织的发展一直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可以渗透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务院中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视,将更加有力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和产业提升”,朱民儒说。

在未来三年,土工合成材料、高效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医卫用纺织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将成为各类专项支持的重点。据朱民儒介绍,到2011年国内产业用纤维年增长预计达80~100万吨,在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占比由2007年的15%提高到19%。

土工合成材料,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之中,如深圳西部通道、深圳机场、青藏铁路工程、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等。去年底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经济衰退,我国出台了刺激内需经济的重大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将大大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的需求。朱民儒指出,目前国内土工布及合成材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无法满足需求,一些高强、宽幅产品仍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环保过滤用纺织品,优先发展用于水质、烟气和精细过滤等方面的纺织材料,包括用涤纶、锦纶和丙纶等纤维制作的常规滤料,此外,以聚苯硫醚、芳纶1313、芳砜纶等为原料的耐高温、耐腐蚀、抗静电、阻燃的高性能滤料。主要用于过滤火力发电、冶炼、垃圾焚烧处理、水泥、煤化工、公路建设沥青搅拌、化工等行业车用功能性过滤介质材料,可排除烟尘、细菌、霉菌和粉尘等有害物质;精细过滤用纺织材料,在过滤效率、成本、复合等方面与传统的机织和针织滤料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便于在生产线上进行打裥、折叠、模压成型等深加工处理。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包括医用防护纺织品和医用仿生纺织材料两类,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也将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医用防护纺织品是指以纺粘、熔喷、水刺或其复合非织造加工方式为主的各类应用在医用和防护领域内的纺织材料,可以用于制作一次性手术衣、隔离服等。受技术创新、准入标准等问题所困,国内非织造布类一次性手术衣、隔离衣等技术和产品尚未实现自主产业化突破。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只能以卷材等半成品的形式加工,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10%。2003年的“非典”和以后发生的禽流感,以及目前正在蔓延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都对医用防护纺织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用仿生纺织材料包括人造血管、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肾等,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需要。对于医卫用纺织品准入标准问题,朱民儒表示,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正在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使更多企业能够获得生产许可。

农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土壤遮盖物、防冰雹防雨织物、遮阳织物等。现代农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园艺、耕种和其他农业活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减少损害和降低损失,帮助人们预防因为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危害。据朱民儒介绍,我国农用纺织品在产业用纺织品占比4~5%,国际上达到15%左右,空间还很大。

高性能复合增强材料重点发展的方向是风力叶片、航空航天预制件等。与传统的纤维束铺层或缠绕而制成的复合材料相比,纺织复合材料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高,具有显著的抗应力集中、冲击损伤和裂纹扩展性能,应用领域已从航空航天领域逐渐扩展到交通、能源、建筑、体育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

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在产业用纺织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在铁路、船舶、汽车运输、建筑、旅游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货物、港口、码头、露天仓库等贮备的物资都离不开篷盖布。然而,国产特殊装饰用纺织品由于技术落后,多年来在用途方面一直得不到突破,产品无法满足各个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

切忌盲目 追求优质

潜在的庞大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存在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的情况,造成一些产品,尤其是一些大路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一些企业为销售产品,采取降价的方式,大打价格战,这对行业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原料上以次充好,甚至添加一些碳酸钙来增加重量,损害了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热”和较高利润,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目光。对此,朱民儒提醒试图进入者一定要慎重;其他纺织行业的生产者在进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时应把企业自身情况、竞争对手、市场行情等有一定的了解,扬长避短,而不是头脑一热就扎身其中。

虽然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产品开发不力、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创新能力薄弱……一大堆的问题都困扰着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

按照调整振兴规划,下一步我国产业用纺织行业将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增加产品功能性和技术性含量,并积极推进相关标准和质量认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朱民儒表示,促进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整体的产品结构、效益结构优化升级,并将有效推动下游终端应用市场发展。

盲目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生产不是企业的发展之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不断加大产品开发,企业才会发展。尽管国内产业用纺织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仍然缺少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仍是行业今后的重要课题,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近年来,虽然全行业加快了先进生产线的引进和改造,但我国产业用行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以及装备材料、加工手段和精度、处理技术等方面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加快升级步伐。

产业用纺织品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包括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目前行业面对的一大课题。我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用纺织品方面的书籍和指导教材相对较少的现状,2008年协会将加强专业书刊和技工培训的教学工作,提高行业整体专业素质。协会将在今年5月举办首届非织造布行业培训班,以后将形成一种常态的工作,坚持每年都搞几次培训,逐步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以应对行业对高水平综合人才的急切需求。

争创品牌 推进集群

产业用纺织品大部分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例如在无纺布行业,99.4%都是中小企业,世界前40名中见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对此,朱民儒认为国内应有几个大型的骨干企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应了解发展情况,找准投资点。今后发展要有序,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应用领域,避免造成恶性竞争。

此外,在如此深受关注和快速发展又有着良好前景的行业,还没有一个“名牌”,实现品牌的零突破也将是重大任务。品牌是企业的命脉,是竞争的灵魂,能否培育企业自己的强势品牌,是企业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还没有自己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品牌,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将一直致力于开展品牌培育计划,提高产品水平、促进行业发展、推广自主品牌,突破国际国内零名牌的记录。

通过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升级,从而培育骨干企业和进行品牌创新,这也是协会着重的工作。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已经发展了浙江天台、江苏支塘、湖北彭场、绍兴夏履镇、河北清河等五个产业用相关产业集群。

其中,“中国过滤布名城”浙江省天台县产业用布中以过滤材料为主,其中机织过滤布约占全国市场的40%,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支塘镇特色产业为无纺机械设备制造和无纺布,该集群内有无纺工业企业400多家,年销售额51亿元,各种无纺机械设备生产线550多条,年产各类无纺布25万吨以上,无纺机械的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仙桃彭场镇聚集了116家与非织造布相关的企业,年出货值达1.5亿多美元,占全国非织造布制品出口总额40%;“中国非织造布名镇”绍兴夏履镇企业数量少但产业规模大。其水刺非织造布年产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水刺无纺布生产基地之一。

上一篇:印染:发动创新引擎 下一篇:莫因退税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