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芬格斯坦

时间:2022-09-04 07:47:30

芬格斯坦(Michel Fingesten, 1884-1943)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虽然在二次大战时,他被关在纳粹的集中营,最后在意大利投降前被炸死,却还能苦中作乐,时常在藏书票创作中表现出幽默,例如,图一、图二和图三。他生前为很多名人设计藏书票,例如,萧伯纳、里尔克、梵乐希、理查德德・施特劳斯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等,留给后人无限的怀念。

芬格斯坦也设计了不少乐器及演奏场面的藏书票。1920年为Adolf Weissmann的音乐书画插图之后,他开始结交音乐家的朋友,并为他们设计藏书票。这种藏书票有它的专有名词:Ex Musics。

1935年,51岁的时候,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运动,他移居到对待犹太艺术家比较包容的意大利米兰居住。那时他已经离婚,与儿子彼得一起生活。1937年,他在米兰一家画廊展览他的版画与藏书票时,认识曼特罗(Gianni Mantero)。一直到曼特罗从军为止,总共为他设计将近一百款藏书票,这成为芬格斯坦当时主要的经济来源。从认识曼特罗到他被关进集中营,大约有3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人生最好的时光。

图一虽然署名"Gheri",其实是他为曼特罗设计的。的女人躺在古希腊的弦乐器里拉之中,拨弄里面的琴弦,她在为跳着特拉金舞的树精伴奏。整个画面以褐色的蚀刻铜版表达出来。同时在画面上方空白的位置,用手上彩涂上彩虹般的红颜色,在底下署名票主的长方形框框内,涂上蔚蓝天空的颜色。

古人对知识分子有种种谑称。例如,对读书虽多,但不求甚解的称“书麓”;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称“书橱”;看书多,家里藏书汗牛充栋,称“书城”;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称“书窟”;南宋诗人陆游在山阴家居时,建造一个书房称“书巢”;明代文人丘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故有“书柜”的美称。

这些称号都与书籍摆放的场所有关,从中延伸出它真正的含义,有褒有贬,还有自嘲,不过最惨的,恐怕就是“书坟”了吧!当我们看到"Gheri"的时候,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芬格斯坦是犹太籍艺术家,曼德罗则是意大利收藏家与建筑师,表现在画面上幽默的调侃,真是令人惊喜。

所以藏书票与一般创作版画不同,虽然是受票主委托,但将该票主的藏书票收集起来,就会发现,即使该藏书票有主题限制,却仍带有浓厚创作者的个人色彩。而票主也是为该特性才着迷订制的,这是必然的结果。但依我的经验,假如票主与创作者之间的喜好能够一致,通常就能够制作出够水平的作品,这就是芬格斯坦藏书票为收藏家热爱的原因。

图二可以分割成三部分,上方是在罗马式的山峦下,有一位漫画式的人物,驾驶老式的汽车,开向前面有眼睛的、在东方升起的太阳。中间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还有一位半裸的美女长在他身上,左脚踩在罗马式的立柱上,面对穿古罗马宽松托加袍的元老院议员,头戴橄榄枝、笑容可掬的向他解说竞赛的游戏规则。但他漫不经心,还将右手臂上的“爱心”纹身,向后屈臂向女友展示。底下有位古罗马军团的百人队队长,左手举起盾牌,右手转向身后,将长矛反身刺向前方狮头怪兽雕像的鼻子,似乎在练习驯兽的准备动作。

整个画面好像是上世纪初期的人,不小心开车进入时光隧道,到达了半人半兽的古罗马竞技场。芬格斯坦在这么小的票面上,展现出他独特解读罗马竞技场的幽默性,的确是与众不同。

芬格斯坦于1930年在柏林马尔兹兄弟开的美术印刷厂工作时,发现了新技法。这种技法是他用坚硬的铅笔在金属箔片上作画,再将它腐蚀后印出来。1941年11月他被关到集中营后,不能用金属箔片创作藏书票,只好将牢友们废弃烟盒内包装香烟的锡箔纸集中起来,去掉表层的纸后锤炼成箔片。

图三虽然完成于1939年,不过应该是采用这种技法。中间偏左有一座缺头断臂的女性雕像,脚下底座的拉丁文代表“艺术”。左手边有一只浮动的眼睛,其下有半个男性脸部的雕塑,眼睛被羽叶状图形包围,头上的洞有只手伸出来,举起小树枝。右手边的山峰下,有一栋建筑物浮出云层,在其右方有两棵树和波浪,云朵中间有拉丁文"COMO"。其下有个罗马军装打扮的娃娃兵,左手执剑、剑锋向下,右手有一支长矛和盾牌,真是令人对芬格斯坦的幽默,感到着迷。

吴兴文

吴兴文,1957年生,台北市人。现任远流博识网文化公司总经理。著有《票趣・藏书票闲话》(1994・台北・传文)、《图说藏书票:从杜勒到马谛斯》(1996・台北・宏观文化,2005・河北教育出版社)、《藏书票世界》(1997・辽宁教育出版社)、《我的藏书票之旅》(2001・三联书店)、《书痴闲话》(2002・云南人民出版社)、《我的藏书票之爱》(2002・台北・远流)、《藏书票风景・收藏卷》(2004・河南大学出版社)、《藏书票》(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推出著者个人收藏专场拍卖。

上一篇:心中有虎细嗅蔷薇 下一篇:图书进出口 萧瑟寒冬 谨守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