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4 07:37:51

校企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加以分析,期望对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及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综述

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最早兴起在西方国家。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领域,国外学者普遍把创新理论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起源。

一、西方学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基础理论研究。美国学者J.R.Grander最先使用了数理分析的方法,从片段性的汇总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过渡,从高校和企业的双边及互动的角度,对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W.A.Fisher和F.Bidault依靠现代厂商理论,探究在不完全的经济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ThomasMoore(2000)对比分析了企业大学以及传统大学、咨询公司,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三者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相互关系。日本学者MotohashiKazuyuki进一步分析了科学技术类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情况,指出20世纪末期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将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迅猛。

2.类型及特点的相关理论。著名学者Garrett、Turpin.T从宏观视角对校企合作办学创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所表现的不同特征。Barnes通过交叉案例分析,研究了大学―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有效实施模型。EliezerG建立了高校―企业合作研究中心从开始到最后独立的七阶段发展模型,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Jean-Louis认为成功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共同的发展战略,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高市场潜力的专长技术和全球化的眼光。

3.合作机制和因素研究。国外众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汇集在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动力因素等方面,而对产学研合作支撑系统的关注较少。S.Siegel.Donald,Adman.David,Eatwater.Leanne,N.Link.Albert等人提出干扰大学和同企业之间的有效技术转移的最严重隔阂在于文化冲突、机构设置缺少灵活性、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以及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管理机制。AllenKathleen,Tavlo.cyrus在研究影响大学科研技术实现商业用途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体化网络环境来应对这一问题。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海烽等人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有效而显著的引导行为和政策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周竹和黄睿桦从知识产权角度出发,有力的论证了产学研合作对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确立的重要性;刘小厦等从校企合作办学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提升方面,分析校企合作办学的重大意义,阐述了产学研合作建立的时代必要性。

2.主要模式及特征研究。张莉莉在国内首次提出“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的概念模式、运行过程图示模型,并进行了实例研究;丁曳治隽硕圆学研合作造成影响的动力机制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绘制了提了ERP1―P2CS图示模型;吴术山总结了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存在的八种合作模式和四种创新机制;张炜探究目前普遍存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吴平(2008)则将目前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为六种模式:在项目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量身打造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共同成立研发中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

3.绩效有效途径理论研究。杨东占全面地陈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并说明了合作动力、技术差异、利益分配等是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赵岚乡经过调查研究,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各方面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罗德民等人通过建立人模型阐释了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方面主要问题;叶晓晴通过博弈论理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技术交易模型,重点关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不对称问题;张昌松分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沟通渠道以及合作双方所处的社会情境等影响因素,认为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选择决策过程中应注重四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交易费用降低。

三、借鉴与启示

从文献梳理归纳过程中,可以反映出来,对于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西方学者更关注校企合作在市场机制下的运行过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运行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关注于校企合作的存在意义及与国内政策、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对接问题,同时对于校企合作问题的内部机制部门也更为关注。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校企合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架构及成功的模型结构,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巨大。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一是利用校企合作解决高校与市场机制的对接问题,目前国内政府及高校仍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合作关系模型。二是对于校企合作内部如何解决“短期效应”问题,仍未形成更为科学的方案;三是如何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引导校企,调整产业、行业布局方面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仍在路上,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在充分的互动中寻找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2]Christopher Prince, Jim Stewart. Corporate University Analytical Framework [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2;21,9/10;ABI/INFORM Global: 794.

上一篇:幼儿活动方案设计 下一篇: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中个人诉讼制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