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04 07:27:32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需求,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既需要教育者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更需要受教育者对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对创新能力进行大胆实践。创新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展的成果,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82-02

创新教育已成为一个永久的话题,它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是既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又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施行创新教育这一伟大任务摆在各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式,创新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者方面,而且体现在受教育者方面,但是首先是教育者的任务,只有教育者懂得如何去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教育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创新能力。

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创新精神的培养

1.教育者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有机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与解惑。在教学地位和作用上,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教师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才,教师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不会很大,只靠老师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大脑或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才是决定性的。

2.教育者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当好先生从而教好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知识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向受教育者展示创新知识带来的巨大成就,引领受教育者向着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勇于对前人的知识提出质疑,有批判地学习精神,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地继承科技知识的精华,推动知识的螺旋式发展。

3.教育者培养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教育者要不断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去启发、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体现自我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也得到了巨大提高。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材料的丰富,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使教学材料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改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等,不断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同时,教育者也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鼓励式教学、形象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质疑、交流与协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4.教学内容的不断改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往往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尤其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在普通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的前沿性知识,这非常重要。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获得最先进的前沿性知识更加便利和及时,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来源。

二、受教育者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1.不断地学习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创新不是无根之源,创新都是起源于一定的基本知识水平,是基于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受教育者首先要打好自己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国家都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原因。同时,在基本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不能放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更合理地创造更好的东西。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2.不断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合不同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创新教育不仅是包含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也包含了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不断改革,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最终面对是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断自我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想象思维。创新教育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注重掌握最佳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勇于进行探索式实践研究。可以在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和实验用品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相关的兴趣爱好,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拟定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材料,组织并实施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兴趣。

三、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1.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开创创新教育。在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牢固快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创新教育,应该尽量利用比传统教育更短的时间、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创新教育不是对内容的创新,而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过程更有效、更完善。否则,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依然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继承传统教育的这种组织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及方法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课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外活动,它应该是全社会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不再仅仅理解为某父母的孩子,而是全社会的孩子,人人有义务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当然,对这种组织形式的继承并不是全盘继承,而应该进行革新,使之更好地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服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创造自己的内容、方法和艺术。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一定要倡导学生学思结合,建立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只有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才能培养出具有独创性的“创新型”人才。

4.坚持因材施教,坚持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相统一。创新能力,因各人创新思维的方向、水平而有所不同。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当前,创新教育在高等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倡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的一些方法、手段和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演变;创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过程;创新教育也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实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已经有意和无意地融入了许多创新思想,只是近些年来对创新概念进行了凝练和升华。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社会工程,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新问题。然而作为创新教育最后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最高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展教育创新必将会大大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长军,翟学军,张国青,等.“光电子技术”双鱼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30-131.

[2]周全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J].攀登,2007,(4):170-171.

[3]张静.深化高校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238.

上一篇:我的微信群生活 下一篇:400天的思考:活在一个注定失败的创业公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