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师德修养 培养合格人才

时间:2022-09-04 06:35:25

注重师德修养 培养合格人才

新的世纪充满着竞争和挑战。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教师若不能修德正己,焉能育人?所以,教师必须首先锻炼师德,然后才能推己及人,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说,重视师德修养,对于民族的富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它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面对高科技时代的挑战,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意志不坚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广大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爱别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在教给学生品德、知识、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关心、理解、帮助和教育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使其生理和心理素质和谐地发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三、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别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应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美好的形象感召人。,用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为学生起表率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四、严谨治学、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内在表现

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品质高雅的学者之风,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严谨求实的态度,才能在教学中培育出闪光的灵魂。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成为追求学问、献身学术的模范,应该用自己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拓、更新自己,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对得起神圣讲坛下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五、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是师德的发展升华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教师也要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开启新的道德资源,从中吸取丰富的师德营养。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读书、勤于育人。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德。中国有着深厚的师德传统,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古代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加以应用,这必将深厚教师的道德根基。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这样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培养新世纪人才。

上一篇:试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下一篇:师爱无声 心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