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时间:2022-09-04 05:21:25

【前言】谈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学生能力方面,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初中学生开始很不习惯教师指导内容减少,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 2.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衔接策略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的少,小学数学教...

谈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目前,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非常连贯,一些知识点在小学里出现过,同样在初中阶段也会再次出现,比如分数、负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角和线段等。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也是相对独立的,教师之间缺少交流的机会,因此客观上造成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和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也影响了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和小学教材、教法、学法的对照分析比较,提出中小学衔接教学工作的建议,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对比,尤其是应用题方面

(1)教材方面。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简单、生动有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不高。初中数学教材知识面宽,知识的深度变深,系统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

(2)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初中后,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3)学生能力方面,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初中学生开始很不习惯教师指导内容减少,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

2.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衔接策略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的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有较宽裕的时间,可常常采用启发谈话法、练习法等。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要求教师立足于精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1 建构知识网络、样例。

研究表明:在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时,新手常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样例、解决问题。在解决新问题时,新手常回想最初的几个样例,以帮助解决当前问题。样例的建构要达到以下三点目标:(1)让学生掌握部分与整体关系;(2)教给学生实现结构之间的可逆性相互转换、掌握一般数量关系式、概括化与具体化知识;(3)把应用题解题基本模式传授给学生。

2.2 把握要点,有效统整。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数学思想、学法指导等的衔接,其中教学内容是所有衔接的中心,找准教学内容就找到了衔接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必要的梳理,熟悉相关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和学法指导进行必要的统整,在选定教学内容后,我们可以采取表格化的形式进行有效统整。

2.3 方法指导,有效衔接。

(1)以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些方法无论对于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是非常适用的,如变式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变式训练,层层递进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继续延伸,还能有效化解教学难度,突破难点,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2)以有效的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有效的学习方法除了学生自己的摸索总结,还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的变式3为例:

(变式3):小明和小莉两人分别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和竞走,小明每分钟跑320米,小莉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同时由同一点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能第一次相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抓住时机,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思考、归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在每个句子的理解基础上,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并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细节,这时学生通常采用找关键词列式法、画图表征等方法。关键词列式法是解题者试图选择问题中的数字,根据关系词找出相应的运算,再把数字连起来进行列式。画图表征法的要点是让学生在解数学应用题时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先画出图表、草图、线段图和列表,以图的方式正确表征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列式解题。

2.5 勤反思。

正如波利亚所说,解完一道习题后是“领会方法的最佳时机”。 在学生完成应用题后,具体地要求学生进行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思考自己是否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这道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我读懂了每一个句子了吗?”; (2)思考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概括出条件化和策略化的思维规律。例如,“什么地方是这个问题思维的关键?这种关键思路在什么条件下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什么类型的题目?”;(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4)思考这道题的解法思路有何独到之处,如:“在解题过程中哪些做法对我解题很有用?”

对解题活动结果的反思可以是探讨解法,挖掘规律,引申结论等等。如果养成了解题后概括思路、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头脑中的解题思路越来越多,解题的办法也越来越多,解题能力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著 2007年8月第2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湖北教育版社

[3] 《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5]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7] 《新课标下做好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思考》 孔艳华,刘彦洪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7(4)

[8] 《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 周云书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4)

收稿日期:2013-01-18

上一篇:如何使初中物理实验复习教学达到最优化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乐学生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