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电子课堂教学

时间:2022-09-04 04:57:52

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电子课堂教学

摘 要: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电子技术教学中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克服时空限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奥苏伯尔“逐步同化”教学思想 “多谐振荡器” 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实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是中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在传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概括力等各项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学效率”课题组活动中,我在奥苏伯尔“逐步同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图像、文字、动画技术,设计制作了“多谐振荡器”课堂教学课件,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依据

“逐步同化”理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关认知方面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分层组织的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其顶端是一些包容性很大的抽象概念,它们包含了结构中处于较低水平的较为具体的概念。

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像课程结构一样是一个分层组织的观念系统。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为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接受提供了固着点。

当课程和学习材料中的知识组织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组织方式相类似,新知识、新概念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互相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并巩固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将新知识逐步同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也就是用新知识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知识范畴的过程。

奥苏伯尔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论,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能力。如果这种条件不具备,教学任务应是先教这种起点能力。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有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倾向,有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倾向。

二、课件设计遵循的原则

1.逻辑性和有序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材料绝大多数是有逻辑意义的,但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是不明显的。逻辑性和有序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据此确定各部分内容在课件中呈现的先后顺序,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合拍,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序。课件的有序不仅是指各知识点的呈现先后有序、过渡自然,而且要求显示窗内呈现的文字、图表、动画的位置、大小、色彩相互协调,排列有序。

2.可接受性原则。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和增长点,但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往往存在断点。这些断点成为调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或提供辅导性材料,使教学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知识的同化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3.直观性和激趣性原则。心理学家认为: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课件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采用图表、动画等手段,变静态的描述为动态的演示,化抽象的理论推导为直观的演示过程,化微观为宏观,化不可见为可见,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感知效果的目的。

三、课件解决课题的方式

教学任务往往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知识块组成的。每一知识块又可分解为若干要领和知识点。科学地解决了每一知识块,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奥苏伯尔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先认识事物的一般属性,然后在这种一般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其具体细节。因此在教学中应最先呈现一般性和包容性的概念,然后呈现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相关概念。这样,学生就把新的、详细的知识置于先前已有的、更一般的知识之下,形成一种稳定的已知结构,以防遗忘。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运用下列基本方式来完成教学中的每一知识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以“异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一节课中的“计数器的组成单元”为例,说明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

四、课件在优化电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从教学手段看。多媒体课件强调以现代媒体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群体作用,广泛运用图表、动画等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视听与探索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接受图像、文字、语言等多种信息,大脑的左右两部分同时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应用多媒体还可模拟电子实验现象。在模拟实验中加快或减慢变化速度,并可反复观察。例如“多谐振荡器”这节课中,观察多谐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可利用计算机模拟从t=0时刻开始,电路输出端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的波形,从而得出整个输出波形。同时,也可以模拟观察并分析电路其余各点的波形形成原理。

应用计算机也可仿真电子实验现象。如在“异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这节课中,用protel仿真后可观察到计数器输出端各个波形。实验现象既直观又科学。

3.从教学过程看。多媒体课件十分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直观性和信息的可接受性,合理安排了“提问―演示―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通畅。整个教学过程以疑导思,以情激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明显增强,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多媒体课件根据人的认识“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规律来解决每一知识点。通过质疑,调整学生接受信息的状态,使学生的感知、思维指向教师的信息。通过多媒体直观材料的呈现,降低了感知的难度。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归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判断过程;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又是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培养提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想象力、判断力、思维力都得到了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随着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应用于电子学科教学还有许多问题要探索。我们要不断实践,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立霞.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大学出版社.

[2]冯秀琪.电化教育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

[3]陈燕.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

[4]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西北师范大学,2002.

[5]王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下一篇:如何提高职高计算机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