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河洛中学详细规划探析

时间:2022-09-04 04:36:32

洛阳河洛中学详细规划探析

摘要: 在河洛中学详细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基地条件深入分析,确立“开放式庭院”设计主题;运用空间景观设计手法,强化景观主轴;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营造有机融合的建筑群与校园空间。

Abstract: In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Heluo Middle School,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ba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sit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design theme of "exoteric court ", uses the space landscape design to enhance the landscape principalaxis, correctly hand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nd creates a fusion of organic buildings and school-space.

关键词: 规划建筑设计;中学;功能;空间;主轴;景观

Key words: planning and design;middle-school;function;space;principal axis;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82-02

1项目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规模洛阳河洛中学位于洛阳市丽新路与周山路交叉口的东北角,规划总用地58.4亩,学校规模:30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

1.2 用地基本情况学校选址规划用地东至18米规划路中心线,西至丽新南路中心线(红线宽30米),南至周山路中心线(红线宽30米),北至20米规划路中心线,规划总用地3.89公顷,其中城市道路用地0.94公顷,水源保护用地0.12公顷,学校建设用地2.83公顷。现状用地大部分为菜地,仅有少量兴隆寨村宅基地、乡镇企业和水源保护用地。该用地地势平坦,南北高差不超过1米,建设条件较好。水源保护用地1200平方米左右,位于规划地块北部,“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处理好校园与其关系,建筑物不得压占其用地。

2规划理念

2.1 指导思想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构思,综合考虑建筑、环境、教学、运动、休闲、生活的协调统一,建设新颖美观、功能合理、环境幽雅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处理好建筑群、公共空间及运动场地三者关系是校园规划的核心。

2.2 规划原则中学是普及基础教育、培养人材的基地。校园规划应处理好教学、管理、运动的功能关系;应重视塑造各种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师生学习、交流、休闲和运动;应加强绿化建设,改善校园生态,创造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规划重点在于处理建筑群体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设计优雅的教学建筑。

3规划结构

3.1 功能结构校园用地面积对于1500名学生规模的新型学校来说,相对紧张,特别是北侧水源保护用地位置居中,给规划带来一定难度。理想的校园环境要求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规划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综合楼及中心广场,教学建筑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并以几何的、开放的形态面向师生,围绕这个群体布置休闲绿化区、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鉴于用地紧张,建筑群不宜过度分散,本案中建筑群集中布置在场地东南角,设计主题为“开放式庭院”,由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和阶梯教室围合组成,中间形成中心广场,成为学生课间集中活动区(广场中央规划升旗台)。行政楼面向周山路,正对学校大门,形成以行政楼、中心广场(升旗台)、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为主线的景观主轴,行政楼、教学楼底层架空,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延伸,与中心广场融为一体。体育运动区布置在校园的西侧,中部规划休闲绿地,步行道穿插其间,相互联系,形成中心广场与运动场、学生生活区与运动场两条东西向景观副轴和一条贯穿休闲绿地的南北向景观副轴。规划重点处理景观主轴与三条副轴交汇点,或作休闲广场,或作架空连廊,使校园在用地紧张的前提下,通透、连续,一步一景,营造丰富的校园空间效果。(图1)

3.2 功能分区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二期工程)、休闲绿化区四大功能区,由步行道、广场将它们有机分隔、组合在一起。教学办公区由四组建筑围合成一体,行政楼与教学楼相对,阶梯教室在行政楼西侧与教学楼相距20米,形成中心广场西开口。整组建筑中阶梯教室一~二层,高度较低,使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面向运动场均有开阔的视野。体育运动区在校园西侧,体育馆规划在周山路、丽新路交叉口,北侧为300米田径场地,田径场东侧规划篮球场、排球场和器械场地,逐渐过渡到学生生活区。篮球场等场地数量不足,可考虑在田径场四周修建篮球架等设施。学生生活区为二期工程,规划在校园东北角,包括500人学生宿舍楼和生活食堂。休闲绿化区布置在体育运动区与教学区之间,在功能上起到分隔两区,减少干扰的作用;在空间关系上是教学区的“收”与运动区的“放”之间的过渡空间。其主要以草地和乔木为主,中间规划步行道、休闲广场,设置座凳、地灯等设施。(图2)

4规划特色

4.1 动线布局校园以学习、运动、课间活动为主,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机动车与自行车车道以达到各个功能区与各组建筑为目的,起到紧急疏散和备用道作用,不作校园内主要交通方式。因此机动车与自行车车道布置在校园东南侧和二期用地(学生生活区)之间,位于教学区建筑群乃至整个基址外缘,有效避免了机动车对校园生活的干扰。校园内部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规划力求建筑架空层、广场、步行道联系各个功能区,方便师生交通、休闲、交流、学习、运动。临周山路规划校园主入口,两侧布置自行车棚,西侧15米规划路规划机动车出入口。(图3)

4.2 空间景观强化景观主轴,从空间的围合与开放入手,形成沿景观主轴收放有致的空间序列。通过控制建筑的进退、偏转,绿化广场的重复和变化,形成一系列景观副轴,使空间丰富多彩。借鉴传统小型园林的造园手法,充分演绎借景、对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建筑形式与风格以具有现代感、体现先进的科学技术、简洁明快为主,外部装饰把握精致的原则。绿化设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园林绿化系统。校园主景区“面”――休闲绿地,是绿化的面,采用规则与自由相结合的布局方式,配置草皮、花苑、乔木,注重常青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色彩与季相的搭配。校园中的“线”――建筑周边、道路两侧及地界内侧绿化共同组成了校园绿化的线,体现绿化与优美的特点,同时也产生步移景易的绿化效果。校园绿化的“点”――绿化渗透到各类空间,产生了空间气氛和环境标识性。以花坛、小品等形式从整体到局部,共同创造出一系列景观环境,使校园充满了活力。景观设施包括路灯、地灯、雕塑、小品、拦杆、果皮箱等,通过这些设施来丰富校园的环境景观。(图4)

4.3 建筑设计采用校园建筑中较常用的庭院式组合,并加以改进,赋予新的活力,形成“开放式庭院”设计主题;底层架空减弱了封闭感,增强了场所感,营造出一种流动、交互的空间形式,形成核心区开放的建筑、广场与学习交流空间。在建筑布局的处理中,将行政楼与实验楼临街布置,教学楼后置并扭转偏移,以取得最佳朝向,最静位置,远离城市噪声,并打破了方正的布局,形成半封闭的围合空间,内庭院与外部空间以架空层过渡,广场铺地与外部绿地以自然曲线相结合,使平面变得明快、活泼,充满活力,由教学楼行政楼的架空形成入口轴线上的视觉通道,内外空间融合贯通,流畅自然。建筑平面上教学楼采用了7.2M×9M的标准教室,并以教师休息等其他辅助房间穿插其中,既起到了分隔教室的使用,又在立面处理上形成凸凹关系,打破了教学楼刻板单调的面孔,行政楼在平面上向内缩进,形成强烈的入口意味,并在三、四层由会议室将左右部分联结,形成明显的“门洞”意味。各功能单元全部联通,层层相联,减少了交通上的交叉重复,音乐教室和天文教室设在教学楼和实验楼的联结处,既完成了形体上的转换,又满足了功能上不能影响教学的要求,圆形的平面充分考虑音乐、天文教室使用上的需要,天文教室设在顶层,可视需要加设透明顶棚。(图5)

立面处理上,将行政楼作为建筑的入口立面,处理得细腻丰富,塑造学校的对外形象和个性特征,在教学楼立面上适当增加细部,使它具有亲切、活泼的尺度,丰富建筑与外部空间的空间层次,形成空间上的过渡。同时采用较大面积的玻璃外窗以获取充分的日照采光。楼顶采用虚实变化的飘板,产生在日光变化下流动的光影效果和丰富变化的虚实空间,并使整组建筑的外观显得轻灵、活泼,打破学校建筑平直简单的外形轮廓线,色彩上采用较常用的红白两色,既活泼、亲切,又有明显的校园建筑特色,同时得到整体范围内变化中的统一。

5结语

在河洛中学详细规划设计中,设计难点在于用地紧张,通过对基地条件深入分析,确立“开放式庭院”设计主题,使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争取最大活动空间;运用空间景观设计,强化景观主轴,围绕轴线组织开合有致,积极变化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成为校园景观的主角;正确处理建筑风格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运用恰当的校园建筑语汇,营造有机融合的建筑群与校园空间;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加深了对校园建筑风格的理解,增强了对校园规划理念的认知,为今后的规划建筑设计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C・William Brubaker,邢雪莹等译.学校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S・斯特林菲尔德,S・罗斯,L・史密斯,窦卫霖等译.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Le Corbusier(法),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日)长泽语,中村勉,藤征本等译.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0――教育设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沿海道路二灰碎石路拌法施工经验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