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院校影响模型研究

时间:2022-09-04 03:26:42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院校影响模型研究

【摘 要】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聚焦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希望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来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积极性不足和就业中职业匹配度差的现实困境。通过利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和自编问卷,调查了1845名在校大学生,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总结出了影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因素,并建立了包括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关键因素在内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院校影响模型”。模型的建立对于学生个体职业成熟度的提高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成熟度 相关因素 院校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13-02

在校学生的发展状况牵动着每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的神经,而面对学生生源质量的变化,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无奈。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而容易被其他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是每年几十万乃至近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仍有很多企业声称难以招到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其从事的职业与自身的兴趣匹配度比较差,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低,超过半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发展,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在就业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大学的培养、评价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从校内外的情况上看,归根结底都是职业成熟度低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

一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

本研究是从某一院校的视角出发,利用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师生(2006)研究修订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同时结合关于学生背景和在校发展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学生在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找到学生在校发展因素中的职业成熟度预测因子,建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院校影响模型”,为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本研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市学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877份,回收率为93.85%。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查,查出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1845份,有效率为98.3%。在调查对象中,男生625名,占33.9%;女生1220名,占66.1%。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四类因素与职业成熟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相关)。第一类属于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高考的成绩、家长的期望、家庭社会关系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专业兴趣度,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况。第二类因素是学习努力,主要包括努力程度、出勤情况、上课位置、班级排名、学生活动喜欢程度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状态。第三类因素是应用能力,包括参加职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工作收获、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上的变化。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程度认识、希望与班主任或职业导师交流职业问题、在校能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机会状况、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希望获得职业指导的愿望。由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和规划意识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因子分析

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的结构,需要把上述众多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此对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旋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七个因子。KMO检验测度为0.813,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抽出的七个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家庭背景、学习基础、职业认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4.983%~12.070%之间,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6.116%。

3.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了聚类合并,在这基础上就能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子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七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职业成熟度作为因变量,七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职业成熟度的七个因子中,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这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对模型进行的F检验结果表明,F值为44.220,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

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从众多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的因素中,找出了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这四个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明确,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目标,为建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讨论

1.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

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计划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强,经常思考自己在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事,应为职业发展做些什么准备,这样的人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比较高。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启发在于,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是关系到其职业成熟度的第一位因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还可通过增加辅导人员的指导、组织相关的比赛或学生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形成刺激,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加深和固化。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人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比较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和已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等,就容易在职业发展中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此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会比较高。纵观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已包括自我认知的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心理量表测试和学生对其他人的访谈,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要给予自我认知部分更多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学习努力

学习努力,主要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待本职任务的态度。按照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观点,学生投入学校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比较积极,说明其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锻炼之中,因此这样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较高。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且努力创建踏实严谨的学风和健康向上的校风,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进步。这一切努力都将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属于学生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些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胜任学习和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也较高。由此看出,高校的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老师们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责任感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改革目的深入到老师心中,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通过在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实证研究,找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个体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的路径,通过个人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学习,积极提高应用能力,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模型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紧密关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如果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注重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最终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2]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下一篇:海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