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04 12:24:10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城市“留守儿童”为对象,对其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方面进行对策探讨,以期对当今“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开始自谋生路。因户籍制度的放松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城域之间异地务工开始频繁,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群体――城市留守儿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强调:“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关注城市“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试图为解决我国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建议。

一、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城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工作而留居家中,不能与父母双方或单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城市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健康、安全及道德四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城市家庭中,父母因异地工作或学习,儿童常被独自留守家中或托管于祖辈家庭。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监管和辅导,“留守儿童”常因自控能力差而沉迷游戏,不能自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另一些在单亲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因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精力有限而无暇兼顾,对孩子的学习以暴力方式管理,使孩子对学习持消极情绪。城市中还有一些海外“留守儿童”,因父母在经济上较富裕,对子女往往是物质补偿有余而情感关怀不足,在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上引导的缺失,造成孩子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常在学校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厌学辍学情绪高,对学习没有进取心。

(二)心理问题

家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儿童心理成长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具有直接关联。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呵护与关爱。“独生子女”的背景使他们缺乏同辈群体的帮助和影响。面对与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监护人,日益倍增的孤独感使孩子更加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而父母除了物质补偿外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动态了解甚少。当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时,他们大多不愿意和监护家长说心里话,甚至撒谎,形成内向隐蔽性的性格特征。

(三)安全问题

城市生活即有丰富精彩的人文文化,也暗含一些不良娱乐文化。由于父母疏于监管,城市“留守儿童”常常独自留守家中,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成熟的情况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几率较高。在全国,儿童坠楼、触电和溺水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尤其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中,祖辈监护人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易过于溺爱和娇纵。孩子的言行若缺乏管教和约束,极易受不良诱惑影响而出现如离家出走、模仿成人言行、结交不良朋友等道德偏差行为。

(四)道德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品德养成及心理成长的引导和维护处于空白。没有同辈玩伴,电视与网络等媒介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心智的不健全,使他们极容易受一些社会上不良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孤独内向,既自卑脆弱又自私残忍,不信任父母和老师,对身边的事物冷漠,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时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现象,有的还结交不良朋友,道德品行令人堪忧。

二、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城市中“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问题,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积极探寻解决措施,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家庭方面

1.加强亲子情感交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情感寄托和倾诉对象,长期和规律的情感互动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现代的通讯技术下,家长们应多与孩子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途径加强情感交流,关心她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避免“成绩至上”论,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切实的关怀和爱。

2.加强榜样教育,树立权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模仿,生活中父母亲友的言行往往起着典型示范作用。因此,在家看护孩子的单个家长应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发挥好榜样作用,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外出的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多进行鼓励,使其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满足;对于祖辈监护的家庭,祖父母应避免过分骄纵孩子,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留守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学校教师应多观察班里“留守儿童”的思想和情绪,并适当进行家访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城市“留守儿童”有意识地多加留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疏导。

2.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长期与家长疏于交流,感情淡薄,“多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被爱,不懂感恩”。学校作为主要的德育场所,除了把感恩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外,还应辅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感恩情感,以增强留守儿童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意识。除定期开展“感恩班会”活动以外,学校还可与家庭双向合作,鼓励孩子表达对亲人的爱与回报,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幸福感。

3.加强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除了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外,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也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极易受到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禁止校园周围的一些不法商贩的兜售,减少安全事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校车接送学生。同时,学校还可与当地政府协商,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应措施和法律,加强对校园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加强对校园周围闲散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社会方面

1.利用媒体舆论,引起社会关注。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城市中家庭生活中的电视、网络早已普及。大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性,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留守儿童”典型事例进行关注和报道,并在全国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而通过社会舆论压力使“留守儿童”家长引起警醒和重视。

2.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立法管理。许多“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除了家长监管不力外,家长法律知识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在小区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服务组织,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法律知识学习。除此之外,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以立法的形式,补充相关条款,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强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监护责任,用法律的形式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人们“依法办事”。

3.加强社区治安和监管职能。居民社区是影响城市“留守儿童”的第三环境,政府在介入中,可以从健全城市服务组织、构建相关管理模式着手来减少城市“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如通过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成立社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从而对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进行有效监管,让孩子有人管、有组织管。

【参考文献】

[1]李先锋.《社会转型对城市“留守儿童”代际冲突影响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俞国良.《心理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4-95.

上一篇: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类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策... 下一篇:小习惯 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