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时间:2022-09-04 12:05:44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摘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有限的语文知识,而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能力培养 文学审美能力 语言交流能力 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如果远离社会,远离实践,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传统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传授是语文教学和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较为普遍,基至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语文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而很少主动在写作、交流等语文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今,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死记硬背、死学知识的人才在社会或职场中很难生存,相反,具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善于表达、善于倾听、善于阅读、善于写作的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再只是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的基本要求,而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那么,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哪几方面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所谓视听能力,概括地讲,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析话语,辨别世界的能力。根据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视听能力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会学生善于倾听,在课堂上能够听课文朗诵磁带,听同学的朗读,听教师的讲解,只有听得认真,听得仔细,学生语言文字接受能力才会得到直接提升;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课堂生成,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善于倾听,善于快速抓住别人讲话中的关键点,及时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做出反馈性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倾听,让学生快速将所听到内容的基本信息概括出来。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都在每个单元之后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然而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忽略这一章节,直接讲解下一单元的课文。殊不知,说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组织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单纯是为了记在脑子里,写在试卷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说会道。例如在教学“介绍我自己”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不仅要示范性地介绍自己,而且要积极创设应聘、陌生人相见、朋友相见等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灵活地介绍自己,不仅要让优生参与,而且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尽可能空出时间让学生多说,使学生说话由不太完整到完整,由不够流畅到滔滔不绝,最终达到学生说的能力实现质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一位资深的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样,只要听一听学生朗读的怎么样,便可知晓一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感知中初步朗读,在理解中感性朗读,在情感中深情朗读。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越深入,朗读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对于读,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课内引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好词好句,读出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出对春天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这样教学的能力目标才能实现。二是课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主涉猎各种健康书籍中的营养。特别是语文课本规定的篇目,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整本阅读,反复阅读,通过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读书的语感能力。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以此诱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落实在“文”这个字上,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表达自我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分地抬高了写作的独创性,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自我体验,教师大多给学生设置一个圈子,想方设法让学生钻进自己预设的圈套里,这样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会让学生产生无话可写,甚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应该注重学生个性与独特体验,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自由想象,自由写作,达到有话可写、有话非要写、有情感需要借助文字来表达的目的。重点要把握三点:一是教师教学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与语言精妙之处,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能够仿写或生成新的立意与思考;二是要降低作文的标准,强调学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杜绝“为赋新词强说愁”现象;三是多写话题作文,而且注重虚拟情境的设定,使学生在感情的感染与触动中,自然而然地写出好作文。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知识传授知识的量变过程,而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质变过程。作为教师,当然不能偏颇地忽略背诵、朗读、记忆等语文基本技能,而且要通过理解文本、学习知识,达到理解、感悟、渗透、提高的目的。而这一切,反映在学生身上,就应该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实现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才不会脱离方向。

上一篇:如何引导小学生品析古诗文 下一篇:能说会道有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