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环境下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的研究

时间:2022-09-04 11:04:35

分布式环境下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的研究

摘要:该文首先简要介绍目前分布式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型与决策过程,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拥有目标建立结构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和归纳了它对传统的群体决策系统的改善和其优势所在。

关键词: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环境;目标建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02-03

Study on GDSS with Embedded Goal_setting Structure i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LIN J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and decision process of GDSS i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GDSS with embedded goal_setting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raditional GDSS disadvantages. At last, through a example its improvement and benefits ar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GDSS.

Key words: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goal_setting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决策支持系统的热门方向之一。在过去几十中,大多数群体决策的研究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环境中的交流,而应用于分布式环境下的GDSS的成果不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决策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分布式环境下的群体工作方式的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此外,以往GDSS的研究大多从群体讨论形成的决策结果的角度加以报道,而对决策过程的深入分析则比较少。例如,怎样建立一致性的决策目标,意见产生过程的跟踪和群体如何完成决策任务,获取最后的决策结果等,都是应该深入了解的。其实,分析决策过程非常关键,决策能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达成一致的决策结果之前,群体成员交互的方式和交互的内容。

针对上述GDSS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首先归纳了分布式环境下的传统的GDSS的一般模型和决策过程,重点引入并分析了一种在分布式环境下应用的带有嵌入式目标建立模块的GDSS,并将其与传统的GDSS相比较,指出它的优势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1 分布式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1.1 分布式环境下的GDSS模型

这里所研究的分布式环境下的群体决策系统主要指的是群体或团队利用计算机终端和Internet网,能够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电子会议,讨论某个议题,最后达成一致的决策结果。

与传统的面对面环境下的决策相比较,分布式群体决策的决策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策的问题、任务和目标多种多样,决策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所以对决策成员之间的通讯和交流的协调和管理也更加复杂。于是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两层结构显得不足。对此,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扩展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即群件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客户机的三层模型。其结构如图1。

1.2 分布式环境下的GDSS决策过程

按照上面提出的结构模型,异地分布的群体或团队召开电子会议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会前计划、会议进程和会后活动。

正式会议召开之前,一般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它对于会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分布式群决策会议的会前计划阶段一般按照四个基本步骤进行。第一,声明目的,定义问题。问题的定义必须反映出会议的目的。一旦这项工作完成了,就可以起草会议日程表。第二,确定产生想法、建立一致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可以描述群体和会议的详细协议,为会议的每一阶段分配时间。这时日程表可以完成了。第三,收集背景资科和相关数据。第四,准备展示。将材料按照日程表和会议进程组织起来。

当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按照日程表进行会议了。对于参与者,会议本身在各个进程中是可见。它也分四个步骤。第一,进行一次全体会议:传递会议目的;提供背景材科,对一致性要求作出解释,以供随后的分散会议使用。第二,想法的启发和捕捉,这里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第三,想法的组织和评价.分布式群决策中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将各成员产生的想法结合起来,并加以组织,以供进一步的深思熟虑。可采用分类和归并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想法的展示。用户可以对所展示的想法进行表决,也可将其作为会议的最后结果。

会议结束后,还需要对会议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会议的最后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将其形成书面的报告,提交给上级部门和分发给各参与成员。

虽然现在召开远程电子会议时一般都遵循以上的步骤,但是由于分布式决策环境的特点,这种传统的模型和结构仍存在某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在:

1)缺乏高度的团队凝聚力和协调的交流环境。由于分布式环境下群体或团队中的各成员可能无法会面,所以团队的整体建设和其凝聚力可能会不及集中式的决策方式,这样将会影响最终决策结果的质量。

2)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由于分布式环境下各群体成员可能有各自的想法,这样就引发决策任务和决策目标的多样性,而且不能像面对面直接交流时那样容易统一和达成一致。所以,如何化解个人和团队目标的冲突,树立一致的决策方向,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些情况,这里提出一种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它应用于分布式的环境下,可对目前的GDSS进行改进,弥补其不足之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

2 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2.1 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概述

2.1.1 目标建立结构

分布式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中,交流的环境通常都是虚拟的,也就是说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互相之间均不能见面或说话,他们只能通过网络、电子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交流的内容和效果就更为重要。

目标建立结构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团队交流过程,它鼓励群体成员将各自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以产生共享的团队目标。团队成员首先定义和明确他们的个人目标,接着以这些个人目标为基础,形成一个或多个团队目标,而这些团队目标必须获得群体成员的一致认可。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与团队目标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将初步提出的团队目标整理归类以便确定最终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团队目标,它能为每个群体成员接纳和共享。这一系列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联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归纳定义为目标建立结构。

2.1.2 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的实施过程

使用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群体决策方式召开电子会议时,其过程和普通的电子会议大致上是一致的,也分为会前计划、会议进程和会后活动三个步骤,只是在后两个步骤中略有不同,下面还是按照这三个阶段加以补充说明。

会前计划和普通的电子会议大致相同,基本上也是收集资料、定义会议的任务,制定日程表等。

进入正式的会议阶段后,首先要进行的一个环节是普通电子会议所没有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确立团队目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此步骤中,各群体成员通过交流,将各自的目标转化为一致的、共享的团队目标。而完成这个步骤的方法可以借鉴提出、组织和归纳方案的各种方法,包括分类,排序和归并等等。在明确了一致性的目标后,会议的开展就可遵循一贯的流程了。

使用嵌入式目标结构的电子会议在会议结束后的活动中,还有一个任务也是必须要完成的,那就是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每个群体成员必须独立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对决策的目标和决策结果的看法和满意度,对决策的氛围和环境的感觉等等,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作出最后的总结和归纳。

2.2 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实例

本研究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通过一个有具体应用背景的实验来比较嵌入式目标结构的GDSS和传统的GDSS,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实验的设计思想是以某大学某门商业管理类选修课的课后作业为蓝本设计并加以改进的。因此参与实验的成员均是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具体的说,就是从中随机选出50人(男女各半)参与这次任务。这50人中每5人分为一组(一个团队),共产生10个团队。其中5个团队采用传统的群决策方式进行工作,另5个团队采用嵌入式目标结构的群决策方式进行工作。由于这门课程为选修,参与的学生来自各学院和各班级,基本上互不相识。这就为创造分布式的群决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此外,本实验中规定进行决策时各群体成员均不碰面,各自在计算机终端前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讨论。

决策的任务就是假设自己是某跨国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公司开发出来的新产品选择合适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品的投放和试营运。当然,正式的决策过程开始前,已经给出了众多候选地区的背景资料,包括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气氛,地理位置等等。每个成员就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自己的选择。由于各人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在他们作出决策时追求的目标可能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会认为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区是最合适的选择,有的会认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地区是首选。其实并没有最正确的答案,所以就需要将每个人的目标综合起来,形成大家所公认和共享的团队目标,根据这些共同的目标作出选择,获得最终的决策结果。从这里就可看出,引入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是势在必行的。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就是,这次模拟试验将对10个团队的整个会议过程做出实时跟踪和记录,并在会后围绕团队凝聚力、协作环境、决策质量等几个衡量标准拟定一个问卷调查表,要求每个参与者如实回答若干问题(包括他们对决策目标、决策结果的客观评价和对决策环境的主观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由此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这将在后面的小节中详细论述。

2.3 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GDSS的优势及展望

根据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的基本原理和在具体应用背景下的实验,并对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问卷调查的反馈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比起传统的GDSS,具有诸多优势。本小节就从团队凝聚力、协作环境、决策质量和决策方案的数目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团队凝聚力指的是团队成员相互吸引和紧密团结的程度。嵌入式的目标建立结构能使群体成员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能避免由于各成员的目标差异而产生冲突;只要减少了群体成员间的冲突,也就能群体成员更加团结,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而且,拥有共享的目标使每个成员都感觉与他人联系得更紧密了,加强了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所以说,在分布式的决策环境下,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比起没有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能获得更好的团队凝聚力。

协作环境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能够在一起愉快工作和融洽相处的程度。概括的说,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从两方面营造更好的协作环境。一方面,因为它能够确立共享的目标,而拥有一致追求的目标能使群体成员更愿意团结合作和主动地相互帮助。这样,能使决策氛围更加融洽。另一方面,目标建立结构能鼓励成员更积极的参与讨论,并使群体成员感觉到他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成员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决策环境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和谐。

以上两方面都反应了目标建立结构对决策过程的改善,下面从另外两方面谈谈它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无论对什么样的决策任务而言,都没有最正确的解决方法,采用群体决策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能通过多个人的智慧寻找到比较合理的方案。所以,决策结果的质量和产生的决策方案的数目通常都会用来评价整个决策工作的效果。

通常所指的决策结果的质量是各群体成员从主观上对决策结果的感觉,也就是达到了多大的满意程度。由于目标建立结构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而具有较高凝聚力的群体必定能产生更理想的决策结果。此外,拥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也更可能获得与团队成员期望相一致的决策结果。这些都说明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能产生更高质量的决策结果。

决策方案的数目是各成员提出的互不相同的解决方案的数目的总和。共享的团队目标能激发参与者更加专注于决策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努力提出更多的决策方案。所以说,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将比传统的GDSS得到更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尽管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对传统的GDSS有较大的改善,但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具体实验的局限性仍然会给研究分析和结论带来了某些不完善之处。例如涉及到的具体范例中的参与者仅限于学生,而实际在商业、管理领域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群体成员并不仅限于某一类人;同时,评价指标之一的决策质量也是根据各群体成员的主观感觉归纳的,而非完全客观公正,难免会有所偏颇。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将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 结束语

由于传统的分布式环境下的GDSS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它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GDSS,弥补了其不足之处。概括起来说,它比传统的GDSS能获得更强的团队凝聚力、更和谐的协作环境、更高的决策质量和更多的决策方案。因此,这种嵌入式目标建立结构的GDSS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将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Raquel Benbunan-Fich,Starr Roxanne Hiltz,Murray Turoff.A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face-to-face vs. asynchronous group decision makin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2(34):457-469.

[2] Huang Wayne W,Wei Kwok-Kee,Watson Richard T,et al.Supporting virtual team-building with a G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2(34):359-367.

[3] 李伟华.多媒体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理论、方法、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探讨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