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时间:2022-09-04 08:01:06

浅析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摘 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具体实施还涉及到政治、环境、文化等多个环节。本文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和探讨了福建省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主导产业、产业平衡、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等内容。进而提出了一些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优化调整

一、前言

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也即对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这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文献的核心见解之一。摆脱传统农业和传统产品,走多元化产品之路,是告别贫苦走向富裕的国家共同的历史经验。当劳动力和资源从农业转移,融入现代经济活动中,整体生产率将会上升,收入也随之增长。结构改革的速度是区分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极大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的经济体,其特点是经济中的各部分生产率差异较大。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提出者Arthur Lewis就曾详细分析了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经济体内,不同的工厂、机构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生产率差距。在比较完善的经济体内,生产率差距较小。

全球化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全球化的影响还取决于经济体是怎么融入全球经济的,在融入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中国、印度和一些亚洲国家,他们的经济都通过全球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于劳动力和资源并没有往高效的生产活动转移,因此他们的经济结构改革并没有获得预料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誉的福建省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国家全面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机遇,做好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工作,是福建省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使命。本文对福建省的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一些建议。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变及分析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统计及分析

产业结构是某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不仅要考虑综合产值的高低,还应关注产业结构的发展与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表1为1982-2013年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化表。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第一产业的结构百分比逐年下降,从36.06%逐年下降到了8.90%;第二产业快速上升,从42.47%上升到了52%;第三产业的比重先是上升,在2009年达到41.26%的最大值,此后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此后在39%左右波动,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2013年,福建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高于广东(4.9%)和浙江(4.8%);福建省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高于广东(47.3%)和浙江(49.1%);福建省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低于广东(47.7%)和浙江(46.1%)。这说明福建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第三产业不仅滞后于广东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

福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合理中,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与2000年后,福建采取着力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政策有关。

2.就业结构的变化统计及分析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积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还需考察经济体的就业结构。合理的就业结构能够使成本更低、产出增大,并获得更高的效益,这也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也是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的主要标志。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曾总结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也称“倒U曲线”。后来诸多学者将之运用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Syrquin 和 Chenery 研究过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8],认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福建省就业结构变化表参见如表2。

由表2可见,2006年是福建省就业结构变化的转折点。2006年以前,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始终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6年首次出现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且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三产业,伴随福建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与第三产业逐渐兴起,并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大一部分。2013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到福建省的39.1%,高于第三产业(36.8%),以及第一产业(24.1%)。整体分析,福建省的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逐步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三、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1.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势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距离宝岛台湾仅有一水之隔。福建省高度重视对台关系,注重发挥“山海侨台”优势,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并利用对台优势,成立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迈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另外,福建地理上邻近港澳台,可以通过加强对东南亚的出口来发展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第三产业产值,进行闽台涉海产业对接。此外,福建省山多海阔,海岸线漫长,山海兼容,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资源丰富,在林业和水产业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林业(Ecological Forestry)、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船舶工业、现代渔业等产业,据此丰富和优化产业结构。

2.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机遇

福建省整体产业结构发展的机遇在于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在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部级适度倾斜。福建拥有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出口加工区和深水港口。国家支持在沿海港口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有利于福建省工业的加快研发和技术创新。轻纺工业是福建省的传统上风产业,出口情况良好,外贸发展程度高,间接促进了纺织服装、箱包、鞋业、食物加工、日用陶瓷等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此机遇下,福建省应该积极利用具有的海洋、森林资源优势,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

3.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挑战

虽然福建省具有资源、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发展支持,但产业结构优化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首先,福建省确定了众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林产业、水产业、轻纺业、旅游业等),涉及的范围广、行业多,重点不甚明确,没有主攻方向。其次,产业发展中存在产品同质化、结构雷同等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某些产业发展突出,而其它产业相对落后的情况。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技术创新性不高,服务业相对落后。如何发展特色产业、新型工业、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挑战。此外,福建省在区位分布上面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竞争压力,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击下,如果未能紧抓机遇,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步向西北转移,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波动,可能对福建省的经济拓展造成影响。

四、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措施

1.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是使得产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调,凝聚发展合力。只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才能更好的凝聚发展合力,引领其它产业协同发展。福建省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优势企业集聚化、产品竞争力强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针对“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技术创新性不高,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为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引导产业平衡发展,做好产业布局战略调整

如上文所述,针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占绝对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的问题,应积极引导产业平衡发展,进行产业布局的整体战略调整,加快第一产业发展、发展轻型创新性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使得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主体产业发挥更大作用。其次,紧抓重化工业沿海化的机遇,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循环经济,以及轻型创新性工业。此外,积极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海峡两岸金融协议签订为契机,积极发展各类金融、信贷、投资业务,依托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物流节点,发展沿海港口集散、散货运输、保税物流业务。围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3.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产业优势集群

技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针对福建高新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要缓解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击压力,福建必须突出发展特色,贯彻实施科技兴省,增强发展合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首先,围绕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环节,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战略。其次,加大“政、研、产、学”模式的发展,打造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行政上以资金和政策支持研究发展,以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进步、加强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此外,也要同步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发展高级人才来闽工作计划、海外人才入闽创业计划,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向“专、精、深、特”发展。

五、结论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环节。本文从产业协调方面切入,进行了数据调研和实证分析,从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平衡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国家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形势下,福建省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对台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和未来着力培育的重点产业,做好生产要素、资源和产业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W. Arthur Lewis.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55

[2] Keyu J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Flow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5): 2111C2146

[3] Karolina Ekhol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Location in an Enlarged Europe. Swedish 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2003

[4] EijiYamamura, InyongShin. Dynamic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ase of the assembly industry of the Greater Tokyo Reg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7,(18): 483-499

[5] Enrico MareUi. Evolu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 in the EU. Economic Systems, 2004, (28): 35-59

[6] Colin Clark. The Economic Functions of a City in Relation to Its Size. Econometrica, 1945, 13(2): 97-113

[7] Barry W. Ickes, Gur Of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Rus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6, (22): 409-434

[8] Syrquin, Chenery.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1989, (3): 152-153

[9]史忠良. 新编产业经济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0]温春念. 福建省产业结构研究. 价值工程, 2008, 32 (8): 32-34

[11]乐为,钟意. 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09, 13(04): 11-15

作者简介:

李叶华(通信作者),女,安徽合肥人,198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分析、计量经济、管理科学等。

上一篇:园林广场提速民生服务 管理升级给力宜居城镇扮... 下一篇:亚洲区域整合将更趋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