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角落

时间:2022-09-04 07:28:45

被冷落的角落

[摘要]同性恋侦探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身为同性恋,却具有极强推理能力的主人公,根据一系列线索,破解犯罪(多是凶杀)疑案。长期以来,由于同性恋一直是个唯恐避之不及的禁忌,同性恋侦探小说一直无法得到正统文学的认可,一度处于文学研究中被冷落角落。本文旨在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同性恋侦探小说所经历的起起落落,使国内广大读者将能了解同性恋侦探小说在国外所经历的发展历程,进而推动学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侦探;女同性恋;男同性恋

同性恋侦探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身为同性恋,却具有极强推理判断能力的主人公,根据一系列线索,破解犯罪(多是凶杀)疑案。与传统侦探小说一样,同性恋侦探小说中侦探的职业也可以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任何一种,他们中有警探法罗,纳夫(Pharoah Love)、保险公司调查员大卫,勃兰特施泰特(DavidBrandstetter),律师亨利・里奥斯(Henry Rios),电视女主持人塞特琳,里斯(Caitlin Rees)甚至工人女孩瑞丝(Rats)也都成为破案英雄中的佼佼者。简言之,在这个斗智斗勇的舞台上,无论是男同性恋还是女同性恋,皆有机会成为找出真凶的英雄。

一、同性恋侦探小说的兴起

长期以来,同性恋一直是个唯恐避之不及的禁忌。他们一旦在故事中亮相,所展现的形象要么狡猾奸诈、要么十分隐讳,身份若非神秘恐怖的魔鬼使者,就是滑稽怪诞的丑角,同性恋只能屈居凶手或受害者的地位,想扮演神探,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性恋侦探小说一度成为文学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

事实上,在侦探小说中,女同性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男同性恋还不知隐身在何处呢。不过,女同性恋侦探的故事主题却一直很难被主流出版业界所接受,当时愿意出版此类作品的出版商,多半是打着女性主义旗号,譬如耐尔达(Naiad)及希尔出版社(Seal Press)。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批叛逆的年轻人,他们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并以一种不容见于主流社会的独特方式生活,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之后,“嬉皮士”文化逐渐被传向欧洲,受到欧美年青一代推崇。

到了70代,嬉皮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侦探小说界也深受影响,作家们不断突破传统,造就了更多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同性恋侦探小说雏形渐现。第一位男同性恋侦探于1966年出现在乔治・巴克斯特(George Baxt)的《奎尔之死》(AQueer kind of Death)中。在这个带有明显同性恋色彩题目的小说中,主人公法罗・纳夫(Pharoah Love)如同他的名字那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男同性恋者。然而,身为屡破奇案的黑人警探的纳夫,个性粗犷无理,肤色又是叫人鄙视的黝黑,且小说中用于性方面的笔墨不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多数读者忽略了他的“性向”。

尽管如此,同性恋侦探小说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有人愿意写,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出版,男同性恋侦探小说家约瑟夫,汉森(Joseph Hansen)就曾奔走于各大出版社,为自己的新书寻找书商。

二、名噪一时的男同性恋侦探小说

1970年,在连续两年被拒绝后,汉森的男同性恋侦探小说《菲得奥特》(Fadeout)终于问世了。与纳夫不同,小说主人公大卫・勃兰特施泰特(David Brandstetter)是一位南加利福尼亚保险公司调查员,他走家串户,收集失踪人口信息,却意外发现了这些失踪人员之间的彼此关联,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深入调查。一改以往汉森笔下典型的同性恋花花公子形象,在故事发生之前就失去了长期伴H的勃兰特施泰特虽然也曾遇上不少令人心动的美男子,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痛失至爱的伤感阴影,王作勤恳的勃兰特施泰特,得到一批保守读者的欣然接受,也成为第一位真正引起读者注意的男同性恋侦探。

与其他男同性恋侦探小说一样,汉森的小说中,父亲、儿子或丈夫的死亡或失踪常常牵动故事发展全局。1973年出版的续集《死亡赔偿金》(Death Claims)就围绕一位被杀害的父亲展开,开始的调查举步维艰,主人公勃兰特施泰特却始终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查明:真正的凶手正是受害人女儿的同性恋爱人。在勃兰特施泰特眼中,女性是无关紧要的,这一男同性恋常持的态度在汉森的小说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另外,汉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对案情的分析和侦查往往要比传统男私家侦探小说要显得细致真实;他将暴力场面描写最简化,在谋杀现场设置出错综复杂的剧情,通过大量的对话,获取破案线索。

之后出现的勃兰特施泰特系列小说虽然仍以对犯罪的描述见长,但始终未能获得期待中的反响,然而却吸引了不少模仿者,塑造出不少深入人心的男同性恋侦探角色。例如,1981年,加拿大多产作家爱德华,菲利普斯(Edward Phillips)模仿汉森,对犯罪行为进行了细致描写,创作了《周日的孩子》 (Sunday’SChild)等一系列男同性恋犯罪小说,虽然就体裁而言,该小说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男同性恋侦探小说,但它还是让人们记住了一位来自多伦多的有勇有谋的男同性恋律师。其后,麦克尔,纳瓦(Michael Nava)在1986年和1988年分别出版了《小小的死亡》(ThC Little Death)和《金童》(Goldenboy),赋予墨西哥裔美国人、原为律师的同性恋侦探亨利・里奥斯(Henry Rids)以精明神探的魅力与魄力。本质上,这些角色传承了汉森笔下勃兰特施泰特正面形象特征:与一般大众没啥两样,有一份稳当的工作,寻求单一伴侣的正常关系,且在行为态度上尊重传统、不离经叛道。

在汉森之后,男同性恋侦探小说的发展平平。备受爱慕的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妮丝(Julian Barnes)写了三部“丹・卡文纳夫”系列小说,塑造了一名居住在伦敦且拥有侦探和罪犯双重身份的男同性恋者杜非(Duffy),尽管这些男同性恋侦探小说极尽机智风趣,却均未获很大成功。男同性恋出版社(GayMen’s Press)于1988年、1990年和1991年分e出版了杰里米・德尔(Jeremy Beadle)的《死亡现场》(Death Scene)、《做生意》(Doing Business)以及斯蒂芬,吉尔伯特(W.Stephen.Gilbert)的《尖头》(Spiked),然而这些以80年代的伦敦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也都未能如愿在社会上掀起相应的男同性恋侦探小说热。同时,丹尼斯・弗莱妮(Dennis Freney)和约翰,德尔(John Dale)立志为男同性恋侦探小说打开市场,分别创作的男同性恋侦探小说《劳里之死》(Larry Death)(1991)和《黑暗天使》(Dark Angel) (1995),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澳大利亚,提到男同性恋侦探小说创作,罗杰,拉夫 斯特里(Roger Raftery)首当其冲。1981年,他以一个真实的同性恋谋杀案为基础写下男同性恋侦探小说《粉红三角》(ThePink Triangle),尽管没能像汉森那样将性别问题融入故事情节与主人公的价值观中,但仍在澳洲名噪一时。

三、推陈出新的女同性恋侦探小说

早在《菲得奥特》出版那年,乔伊斯・波特(JoycePorter)的《一类普通犯罪》(Rather A Common Sort ofCrime)就已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机智的女同性恋侦探康斯坦斯(Constance),她与对手、男侦探威尔弗莱德・德夫(WilfredDover)相比,显然是个性讨人喜欢的角色典范。

1984年,曾作过女同性恋出版社编辑的凯瑟琳・弗罗斯特(Katherine V.Forrest)在《业余市》(Amateur City)中塑造了主人公洛城女警凯特・德拉菲尔德(Kate Delafield),被誉为小说史上最杰出的女同性恋侦探。这部小说成功地对女同性恋是否必须曝光进行了反复辩证,将虚构的人物提升到真实人性的层面,对后来的女同性恋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玛丽,摩耐尔(Mary Morrel)在《最后方案》(Final Solution)(1986)中塑造了将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得十分清楚的警宫女同性恋卢・拉莫斯(Lucia Ramos),凯瑟琳・露易斯(CatherineLewis)则在重点讲述女同性恋警官们面临权力危机的小说《干火》(Dry Fire)(1987)中描述了女警员阿比格尔・菲兹帕崔克的生活,从这两个小说女主人公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洛城女警戴拉菲尔德的影子。

有继承,还得有创新。玛丽・温丝(Mary Wings)在她的系列短篇小说中,一改以往女同性恋小说中普遍采用的严肃凝重语调,为女同性恋侦探小说纳入了幽默轻松的新元素。《她来得太晚》(She CameToo Late)于198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故事写于荷兰,却发生在美国,故事女主人公爱玛・维克托(EmmaVictor)在波士顿辞去公共关系工作,开始了业余侦探生涯。1988年,温丝又出版了续集《她从闪光中走来》(She Came in aFlash),在这个故事中,维克托来到旧金山,疑云重重,虽然维克托有时也会显得有勇无谋,却不乏干练、勇敢、有计策。她不像其他许多女同性恋侦探那样,喜欢以男性强硬的口吻说话,而总是兴高采烈,话语风趣、机智、常带有讽刺,无疑,这样的女性身上散发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者的欢迎激励着女同性恋侦探小说家们,其中还有不少开始打破了传统犯罪小说的束缚,向主流出版界进军。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直到1991年,桑德拉,斯科帕顿(Sandra Scoppettone)的《你的所有一切都是我的》(EVerything You Have IS Mine)才获取主流出版商的芳心,她一手塑造的女同性恋劳伦,劳拉诺(Lauren Laurano)是一位善于通过倾听获取线索的女神探。1995年,劳瑞・金(Laurier.Kings)在《一个重要的才能》(A Grave Talent)中塑造了旧金山警探凯特,马丁耐里(Kate Martinelli),并于2000年出版的《夜间工作》(Night Work)中,将女主人公的警察职业经历、情感生活与许多女性问题结合起来。虽然马丁耐里的特殊种族身份并不是叙述重点,但作为涉及种族问题的女同性恋侦探小说,还是颇有新意。

与此同时,各国小说家们在对女同性恋侦探形象塑造上不断推陈出新。加拿大作家劳伦・耐特・道格拉斯(Lauren WrightDouglas)和杰克・满瑟(Jackie Manthorne)分别在《一向匿名的野兽》(The Always Anonymous Beast)(1987年)和《鬼魂汽车旅馆》(Ghost Motel)(1994年)中塑造了被敲诈勒索的电视主持人塞特琳・里斯和喜欢说教的哈里特・胡伯雷(HarrietHubley);澳大利亚女作家罗丝・比查姆(Rose Beecham)在著作《介绍阿瞒达・威兰汀》(Introducing Amanda Valentine)(1987)中塑造了一位前纽约警察、新西兰惠灵顿的女私家侦探阿瞒达・威兰汀;在英国,瓦尔・麦克德米德(Val McDermid)在《谋杀报告》(Report for Murder)(1986)中塑造了一位周旋于政治犯罪之中的左翼报社工作者琳塞・格登(LindsayGordon);著名女作家里贝卡・欧诺克(Rebecca O’Rourke)又在《跳过裂缝》(Jumping the Cracks)(1987)中塑造了一位遭社会排斥的女同性恋侦探、工人女孩瑞丝(Rats),这些形形的女同性恋侦探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四、结 语

在侦探小说的世界里,不论主要人物是业余侦探、正直的警探,或是从事其他职业的男英雄女豪杰,一旦其身份恰巧是同性恋者,他们所要面对的必然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然而,尽管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平坦,但自从第一部男同性恋侦探小说诞生、第一部女同性恋侦探小说的问世,通过小说家们这3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创新,同性恋侦探小说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与认可。21世纪的今天,汉森、波特、弗罗斯特、温丝等同性恋侦探小说家的名字也许仍不为众人所知,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再次翻开他们的作品,一定会为书中展示的如此真实的同性恋侦探的世界而感到惊叹。

上一篇:论李冯戏仿小说的现代性意蕴 下一篇:论成濑巳喜男导演风格中的栏杆外拍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