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冷落了课本教材

时间:2022-04-06 12:39:41

切莫冷落了课本教材

对于许多同学而言,进入高三后,往往感觉语文复习没有头绪,似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但却没有任何条理,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不少同学认为语文考试是与课本无关的碰运气,平时上课的课本内容根本就不考,并且只要考试就是那些题型,掌握那些题型又好像是大海捞针,所以对语文学习非常消极懈怠。进入高三复了“名句背诵默写”就完全丢开语文课本,语文复习只为专题复习,做题训练。这样的复习绝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于能否真正提高语文成绩其实也是一个问号,并且这与我们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纵观近年来各省语文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文段阅读、诗歌鉴赏在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内容,有的题目中则大量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其答案也是隐含在课本之中。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近些年来江西命题越来越注重提倡“回归课本注重素养”,这从近几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略见一斑。

2008年高考江西语文卷,回归教材的特性非常突出。

比如第1题字音A项:付梓“……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出自高中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4题标点符号C项:材料来自高中第一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诗词鉴赏取材于江西作家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三)》,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道题是直接考查了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知识。考查文言文实词“病”字的词类活用,四个选项都来自中学教材《病梅馆记》《论语・卫灵公》《触龙说赵太后》。语言表达题第20题仿写题:“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素材来源于高中第一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再看江西省2010年与2011年语文高考卷的字音题。

【2010年题】(注:江西至2010年学生使用的仍是老教材,即人教版实验教材。)

绚丽(《南州六月荔枝丹》)/丰腴(《米洛斯的维纳斯》《过秦论》有“膏腴”)/倩影(《荷塘月色》)/赦免(《林黛玉进贾府》有“贾赦”)/嗜好(《灯下漫笔》、《孔孟》、《孟子见梁襄王》)/逡巡(《过秦论》)/弱不禁风(《阿Q正传》有“禁不住”一词,词义也同“弱不禁风”中的“禁”。)游说(《孔孟》)/愤懑(《〈呐喊〉自序》)/逶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阿房宫赋》均有“逦迤”一词,《长征》诗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诗句。)/不见经传(《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泅渡(《荷花淀》)/坍圮(《我与地坛》,另穆旦《赞美》中有“倾圮”。)/否极泰来(《孔雀东南飞》《边城》)。

2010年的字音题,除了“乳臭未干”与“恐吓”两个词,不能从课本中寻出,其他14个词语全都出现于课本。

【2011年题】(注:江西2011届学生使用的是新教材,即人教版课标版教材。)

蹑niè足行háng伍(必修3《过秦论》)/彳chì亍(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着zháo装(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少不更(gēng)事(必修3《祝福》)/造诣yì(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校xiào对(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珐(fà)琅(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茕qióng茕孑立(必修5《陈情表》)/蟊máo贼(必修4《哈姆莱特》)/弹劾hé(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内有“劾”的注音)/勖xù勉(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鲜xiān有所闻(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初中课文另有“陶后鲜有闻”。)/圭臬niè(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肖xiào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迤yǐ逦(迤逦yǐlǐ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另有注音。)/咄duō咄逼人(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11年可以得出结论,命题人特别重视从课本中提取语音题的命题素材,16个词语除“校对”一字未出现于课本,15个词语均出自课本。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课本出发,夯实基础。

组织同学们将必修五册的课文及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点词语,一一归纳汇总,反复巩固,强化复习。并且以上教材课文中词语,大多是注释中的词语并出现了注音的,这些词语就是复习的重点词语,就要加倍注意。2011年江西高考题中的16个词语绝大多数是课本注释中有注音的词语。

2011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里的第二问用典的出处就是考察课本知识选修教材《齐人有一妻一妾》。

文言文在高考中的考察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致命伤。其实同学们不应该有太多的畏难情绪,文言文的知识点主要来源于课文,因此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课本,掌握重要的词义、句式,对文章的注释和一词多义等给予更多关注。有的同学针对高考文言文大多出自《史记》《资治通鉴》的情况,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这些典籍,其实这样是收效甚微的海底捞针而已,即使你曾经看过这篇文章,试题未必能做出来;有的同学则是搞文言文题海战术,这也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滥做不如细看精练。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课本,将课本的所有文言篇目吃透,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这个字什么意思,它放在这用了什么做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怎么样的,然后每句话的意思,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做到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烂熟于心。这样的话,语感自然就提高了,并且试题中的词句可以很快在所学课文中找到一样的用法,试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对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接使用教材命题的有默写古诗文的名句名篇,在答题中可以直接使用教材内容的有四类题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古汉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及翻译等。事实上,无论高考试卷怎样命题,都要从课本中寻找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我们的作文素材也可以从课本积累灵活应用而生发出来。

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不但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免一例千用,作文难以有亮点和新意。其实,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历年高考成功应用课本素材写出佳作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请以《站在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60分)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有一考生的作文就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以其独特的构思,精巧的文笔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被判为满分作文。阅卷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教材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理解抑或写作,我们都不能脱离课本,跟着试题漫天飞。教材课本是根本,我们怎样都不能撇开根本,舍本逐末。其实各个学科都是如此的,高三的学子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考不可能出现课本的题目,那课本就不重要了。高三复习应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对课本进行提升和深挖掘。

(作者单位:赣县中学南区)

上一篇:莫泊桑《一生》中人生命运的季节色彩 下一篇:上好中职英语第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