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

时间:2022-09-04 06:22:36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却很不平衡。商业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如何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众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不仅是自身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需要,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契机。

中小企业是和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收效快、适应市场能力较强、机制灵活、小而专和小而活等特点,近几年逐步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起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也存在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劣势。据统计,中国中小微企业有4 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但贡献却占到了中国GDP的60%、税收的50%和城镇就业的80%。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随着其发展日益凸显,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也成为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业务内容,同时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重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一)中小企业经营特征和银企管理博弈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特征。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明显特征。一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企业治理结构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企业所有者的信用、素质与所经营的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清。二是企业实收资本中个人资本比重大。三是外部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和金融机构借贷。四是通过购销往来、利润分配、非经营性往来等方式,将资金在关联方及股东之间频繁调度。五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明显的避税倾向。六是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企业经营内容不稳定和相互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恶性发展。

2.中小企业信用与银行经营管理博弈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一般是通过银行融资而实现。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会给银行的获利水平、资产分配及风险控制等方面造成管理难度和被动;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制约或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在市场波动或金融危机企业的损失中银行也是受害者。通过给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和银行实现银企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实现和达到平衡还存在难度。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如何根据能够观察到的不完全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另一方面银行方面要积极创新,企业方面要加强道德意识,要意识到违约、逃债、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危害性。中小企业和银行如何实现银企共赢应该成为银企双方信贷关系建立的出发点和基点。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历史因素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般处于产业链下游,其独立性,对政策的把握缺乏科学性。在市场经济波动,变化莫测的这种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远远小于大企业。而且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等政策趋势都会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2.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等的影响。首先,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的侧重点影响企业的融资管理和资金运作。其次,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目前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和操作均会带来难度。

3.市场竞争风险。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缺乏明显的行业特征,业务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变化中容易受到冲击。中小企业一般从事的批发零售、电子、玩具、服务业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领域,市场风险较大。从产业链的角度中小企业一般依附于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产业链传导中,一旦被依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或破产等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就会出现威胁。

4.信用担保和法律体系。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基金的种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中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

5.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创业板在中国还存在着不足,或许能相对缓解融资问题但从债券融资来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核心管理或控制人员及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增加了放贷风险。

2.企业的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评级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实际运作情况及相应业绩的综合评价。一般来讲公司治理水平评级的主要内容包括: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独立性;股东权利与保护;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运作情况;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效果;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等。

3.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等,缺乏先进的融资理念和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入不敷出。

4.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评估。分析企业的财务比率并通过使用行业标准进行比较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比率的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这些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息支付能力、资本结构、资产保障程度以及现金流量的充足性。

三、改进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和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关键点对于授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反欺诈甄别水平

在对企业信息收集和监管阶段要加强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如财务报表是否经过会计公司的审计、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增长水平、固定长期适合率和流动比率、企业高估收益、正常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本应和销售收入未能维持一定比例等。在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中,一方面要依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中关联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逃避银行债务,这些风险集中表现在授信决策风险、信用虚增风险和信用转移风险等,典型的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信贷关系中债权人的相关条款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信贷关系中应收账款质押目前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业务还不太成熟,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上存在风险。

注重中小企业的授后动态管理。首先,在风险评级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应区别于大企业,在财务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的资产规模特点,但中小企业的资产具有周转快和运行效率高的特点,所以在财务审核中中小企业应强化资产效率指标和门槛;其次,要强化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另外还要重点考虑对中小企业还贷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如企业本身和关联企业的信用指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规划、宏观环境的影响、税费额度和企业资金流等指标。

在信贷管理中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缓释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授信风险,同时可以保证授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管理对于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于银行规避风险的过程中有效化解信贷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现代信用风险评价管理

在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中依据授信实践不断完善,整合授信流程对于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现有授信控制上逐步由上级银行的集权制向分权制进行过渡,逐步建立起对于管理实际有效的差别授权管理体制,对于银行的分、支行相应的审批权限。其次,优化整个操作过程的安排,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多头并举的管理办法,按照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决策链,确保效率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对于风险低、抵押充分的小额贷款,以满足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少、急、频的需求特点。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中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常规信用评级法、神经网络模型,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还存在人为因素干扰、评级不精确等缺陷。所以应该迅速采用现代信用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除常规因素外还要重点考察企业法人素质,销售收入及结算情况,担保的保障程度,产品的市场适销情况和更新换代情况,信用记录的历史,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风险,固定资产变现性,其他资产的真实性和对外投资情况,另外如融资能力、存贷比、社会影响力等。同时根据客户规模大小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信用评级中财务指标权重及其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变化,而且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时,关键要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情况、经营者及其家庭财产情况,以及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核查和分析。

(三)创新中小企业授信产品风险控制体系

1.创新是实现中长期战略计划的能力储备。从银行发展和服务的角度要求开拓创新,从银行业务盈利增加的角度也依赖开拓创新,同时从效益角度也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中国银行在同行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创新风险识别方法。在风险识别方面把主要依据财务资料变为财务资料和实地调查并重。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的同时,在贷前风险识别中采用“查、看、走,”即通过查互联网、媒体了解确认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真实情况,查法规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合法性,查包括水电费在内的税费等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查银行的账户、信用信息掌握企业的资金和信用状况;看企业的证件是否齐全,看管理制度是否规范;走访企业关联的管理机构及合作企业,甚至企业的驻地民众和客户,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要创新性地采取多样化的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完善授信准入机制,在业务方面要对中小企业就近办理,小额尽快办理,采取组合担保、不动产抵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专利权质押、联合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拓宽企业的还款来源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时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和防范重点,使风险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并且根据企业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银行对企业的管理数据。

注释:

①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存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

参考文献:

[1] 宋荣威.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5-56.

[2] 昌蓉.小企业信贷风险特征及防范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

[3] 陈骁.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46.

[4] 贺书霞.循环经济制度设计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17).

[5] 宋钊.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77.

作者简介:段世界(1983-),男,安徽亳州人,本科,从事工商管理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上一篇:警惕世行忽悠 国企改革守土有责 下一篇:试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