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太难堪孤独,为让儿女回家挥刀自残

时间:2022-09-04 06:09:09

留守老太难堪孤独,为让儿女回家挥刀自残

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儿女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这叫无奈;儿女考上大学后在大城市有了体面的工作,这叫幸福。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的张秋芳老人就属于后一种。

每年的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但张大妈却不愿意过中秋,一提起过中秋节,老人显得很辛酸:儿女都很孝顺,离过节还有好几天,就大包小包地往家寄钱、捎吃的和用的,可过节那天,如若赶不上节假日,儿女们就赶不回来,再多好吃的也只有我一个人吃,哪能吃得下啊。所以,她最盼过春节。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儿女们才能携家带口回来团聚,一大家子人能热闹好几天呢。

而2006年的春节前,张大妈为了让儿女尽快回家团聚,竟做了一件让自己肉痛,儿女们心痛的大事。

留守老人貌似幸福的生活

张大妈今年72岁,身板很硬朗,走起路来呼呼带风。她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和女儿都在烟台,小儿子在济南,儿女们大学毕业后都有很体面的工作。在衬里,张大妈是公认的有福之人。自从老伴去年冬天去世后,张大妈就感觉到什么叫孤单了。尽管儿女纷纷争着接她到城里去住,但她去了几天,住不习惯。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和老邻居聊天,不能抬脚就出门到大街上,要一层层地爬楼梯……关键的是没有个火炕,再热的空调,再温暖的供热,都不及火炕让张大妈睡得踏实。即使上了街,儿女也嘱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家里的事情不要随便告诉别人等等,哪像在农村那样活得爽快,全村的每家每户,大大小小的事几乎都是透明的,这家两口子刚吵架,立马儿就有10来个人去劝架,城里人碰到这事,大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远离泥土的芳香,钻进水泥钢筋构筑的城市,张大妈感觉自己好像断了根,浮躁、不踏实。她对儿女说:我自己能做饭,就不麻烦你们,你们在节假日能经常回家看看我就行了。

孩子们拿她没办法,儿子找车把张大妈送了回来。回到老家的张大妈就像鱼缸里的鱼儿回到了池塘,浑身舒坦。抱一大堆玉米秆,先驱掉火炕的潮气,看到炉瞠里冒出红红的火苗,张大妈往裤子上掸掸手上的土,不由地感慨:这才是自己想过的日子啊。老伴去世后,她就不种承包地了,但门前有块闲地,开春后,她就撒点应时节的蔬菜种,每样菜种一点,就够她吃的。每天忙着侍弄小菜园,吃不了的菜就带着露珠儿送给邻居们。白天的张大妈是忙碌的,夜幕下的张大妈是孤独的。她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就盯着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每晚的天气预报,她一次都不拉下,必看。每天,儿女们所在城市的天气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女儿家那儿下雨了,小儿家那儿天气转晴了,她都惦记着。看过天气预报,她的觉就睡得踏实。儿女们不能在跟前尽孝,就一拨拨地往家寄钱。张大妈每次去村委会取汇款单,总有村里人羡慕得眼发直。

难舍的过年情结

张大妈还有一个不愿离开家的原因,那就是老伴刚刚去世,在她的心目中,老伴还能经常回家来看看,家里不能没有人啊,她得守着家,陪着老伴。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老伴的灵位还在老屋里供着呢。这是当地的习俗,儿女们不懂。

2005年年底,还没进腊月门,张大妈就忙活开了。给小孙子买了一大堆花鞭炮,给小孙女买了纸老虎等城里没有的稀罕玩艺。她天天乐呵呵地去周边集市上采购。和村里人在街上见了面,人家跟她打招呼,还没问她去干啥呢,她就抢先告诉人家:“孩子们回家过年,我得多置办些东西,只要是没到年三十,总觉着有东西没买齐,呵呵,过年就这样。”每天晚上临睡前,她都要撕下―张日历,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到春节了。往下撕日历的时候就能听到“哧”地一声,纸茬很齐整,她就特别满意自己的动作。―个崭新的数字跃入眼前,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很快就来临,离年越来越近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一想到孩子们快回家了,张大妈浑身都是劲。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儿子打电话来,张大妈一听是小儿子的声音,高兴地赶紧问什么时候回来?结果小儿子支支吾吾地说:今年因为单位里的事多,多数是赶不回来过年了。张大妈很失望,也很生气,她冲着电话吆喝:“全国人民都过年,什么事不能放到年后再说?”她不理解,什么事能比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过年还重要。去年女儿一家三口怕她刚刚失去老伴难过,陪她过的年,直到正月初八上班了才走,今年女婿说要陪他父母过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不能指望女儿回家。那能回家过年的只有大儿子一家了。可大儿媳孝顺是孝顺,就是不愿在农村呆,去年儿媳悄声跟大儿子嘟囔,以后过春节把老太太接城里去,在这儿过年不舒坦。这话,张大妈都听到了。

去年好歹在这儿住了几天,不是嫌脏,就是嫌冷,虽然媳妇没明说,但张大妈能看出来,城里长大的娇媳妇,哪能适应这儿的环境,明知老太太不愿离开老屋,还说这样的话,儿子肯定在中间作难呢。都过小年了,孙子早就放寒假了,也不来个电话,到底回不回来说不准。张大妈的心往下坠。儿大不由娘了呀。

越临近年关,张大妈的心情越浮躁,过年的高昂情绪也受影响。年前下了一场雪,原先勤快的张大妈懒了,院子里的雪故意不扫,就这样吱吱作响地踩着。邻居二婶让放寒假的小子来帮她扫,她还说:甭扫了,哪天把老婆子吧唧一下摔死,也就省心了。二婶想跟她说点高兴的事,便问:“大孙子什么时候来啊?”她没好气地说:“说不定明后天就来了。”

她这是安慰自己的话,儿孙们明后天真的能来吗?

难见儿女,就出下策

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儿子回家的消息还是一点都没有,盼儿心切的张大妈越来越失望了。晚上睡不着觉,张大妈就寻思,得想个什么招儿,才能让儿女们立刻回家。装病?可装病装不出来啊,一见到儿女,高兴劲就全写到脸上了,还能装下去吗?最后,她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要不,把自己弄伤?!

伤哪儿合适呢?她把自己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腿、胳膊都不行,日后还得干活呢,就这肉嘟嘟的肚子比较合适,肚皮也厚,伤点皮肉,出点血,痛点不要紧,只要不伤着五脏六腑就行。拿定主意,她把家里的水果刀用干净抹布擦了又擦,照着肚子比划了好几下,然后一闭眼,朝着自己的腹部就划了一下。

影视作品中,见识过日本武士剖腹,还看过剖腹生孩子,但没料到“留守”老太太竟为了见到在外工作的儿女,也敢持刀剖腹自残。受伤后,伤口处的鲜血冒着热气涌出来,她吓坏了,也不知是痛的还是吓着了,张大妈大冷天却出了一身虚汗,她支撑着身子跑到院子里喊救命。邻居二婶听见后,急忙跑来,一看也吓了一跳,脸都白了,慌不迭地找人帮忙打的将张大妈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到了医院,张大妈始终不承认是自己故意自残的,说在家不小心弄伤的。二婶知道张大妈的脾气,就拽着她耳朵问她:到底是怎么受的伤?不说的话,俺可报警了啊。无奈,张大妈只好道出实情。

“好在伤口不深,没伤着内脏。”即墨市蓝村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院外科医生告诉张大妈。张老太的伤势很明显是用刀划伤的,伤口长约8厘米,当时一共缝了6针才止住老人的血。经过治疗,张老太的伤情终于稳定下来。

老人这么一“折腾”,可吓坏了在外地工作的3个儿女。一听老人在家受伤住院了,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的3个儿女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医院,了解情况后看到母亲没事了,真是又气又心疼。张大妈一看自己这一刀竟让儿女们全回家了,高兴得合不拢嘴,直说这是没法子的法子。

虽说老人没出大的意外,但她的做法让3个做儿女的心里惭愧有加。别的不说,这大过年的,要是真有个好歹,后果可就严重了。

留给儿女们和社会的思考

“张老太太想儿心切,竟想出这样的危险办法,真是让人害怕,作为儿女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即墨市蓝村医院的主治医生王主任这样说。他提醒所有天下做儿女的,平日里工作再忙,也别忘了经常给老人打个电话,有条件的要经常回家陪陪老人。张大妈的儿女们表示,过年要推掉一切应酬回家陪老人。孝敬老人不仅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要在精神赡养上多花点时间,让老人的晚年不寂寞。但愿不要再出现类似于张大妈这样的无奈之举。

像张大妈这样的留守老人,在农村生活得比较好,最起码不用为养老钱发愁。而同村的李大爷老两口的境遇就远比不上张大妈的经济状况:李大爷有一双儿女,女儿出嫁外地,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收入有限,还扔在家里一个孙女需要照看,李大妈常年有病,儿女给的养老钱还不够李大妈吃药。尽管李大爷已经上了年纪,却既要照料生病的老伴儿,操持家务,照顾孙女,还得干农活儿,种地,喂羊……很多时候,村里人看到孤独、疲惫的李大爷独自流泪,但又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一个个年轻人告别乡村,到陌生的城市“淘金”,却留下了一个个守望家园的孤独老人,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老人。他们年迈体弱,有的还拖着孱弱的身躯没日没夜地在农田里忙碌着。这些留守老人相当一部分年老体衰,因为外出打工的儿女对他们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缺少亲情关怀,一旦头痛发热无人照料,缺医少药,只能自己硬撑着。由于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留守老人的心理打击很大,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他们往往在生活上、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他们多想在身体不适时,能有儿女在眼前嘘寒问暖,不想做饭时,坐在桌前就能吃上一碗儿女端到眼前的热汤面……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日益突现,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注呢?

责编/张立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溢出来的母爱“刺”痛了婚姻 下一篇:出轨丈夫讨饶,我该不该原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