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实践教学内容机制

时间:2022-09-04 04:53:24

构建高校实践教学内容机制

一、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

依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同范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外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目的是明确专业内不同课程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与方式,这种模式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易明确能力的不同类别及不同层次要求,在教学上不易突出能力培养之间的连续性。另外一种按能力的层次划分构建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时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并按通识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注重能力的分层,但对能力的分类及不同教学环节的要求划分不够,在教学上不易把握能力培养的重点以及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不能较好地兼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应具有全校指导意义。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教学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必然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其主要的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强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主要通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来体现。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然首先要对培养的能力进行分类,这样便于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课程模块(通识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职业课程模块)相对应,然后确定不同类别的能力培养应采用的教学实施环节,最后才是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能力培养的分层设计。由此,就形成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力分类别—实施分环节—要求分层次”的体系化构建模式。本文拟在这种模式下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主要遵循时代性、系统性和地方性三个原则。时代性就是要求在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讲就是结合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本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础、加强综合、强化训练、突出能力”的原则,围绕本科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系统性就是要求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坚持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设计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再对能力培养进行系列性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作品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能力的培养。地方性就是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上应坚持体现地方性,在结合地方性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性和前瞻性。就是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定专业方向,使所设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突出职业性,就是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与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研究,按照技术领域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指向更加明确。具有前瞻性,就是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预测未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创办新兴产业和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适时满足社会需要。

三、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

根据上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类别—分环节—分层次”的构建模式以及构建原则,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如下。(一)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类别、环节、层次三个维度构成。不同类别的能力由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培养,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都具有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具体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又是由能力类别体系、实施环节体系和要求层次体系等三个子体系构成,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二)基本内涵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类别子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的功能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能力体系按模块设置分别为通识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职业技能培养模块等三个方面构成。通识技能模块由人文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学、艺术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如心理学知识、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鉴别能力等)、体育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体育知识、体能体质状况、体育欣赏能力、体育参与能力等)、社会素质及相关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关礼仪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驾驶能力等)、军事素质及相关能力(如队列训练、内务管理、军事意识等)构成。外语应用能力主要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计算机应用技能主要是指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办公、教学和学习。本模块主要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实验、认识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完成。专业技能模块分师范专业技能和非师范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教学(由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构成,根据课程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设计(论文)(由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实习(由以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开展的认识实习,野外采风、校外考察、艺术实践、专业见习、生产实习等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构成)、实训等环节完成。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职业资格鉴定、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等,各专业均在第七学期设置了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其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岗位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4]师范专业的职业技能由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现代教学设计与媒体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构成,主要通过“微格教学”训练,以举办说课竞赛、讲课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促进提高。非师范专业主要根据对应的职业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素质为核心制定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环节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实施性质不同分别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职业实训、设计(论文)、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六个环节构成。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层次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型、提高型、研究创新型等三个层次,构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实验教学环节按难易及综合性程度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和操练性实验)、提高性实验(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由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独立科技立项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等构成)三个层次。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检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实习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桥梁,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综合程度及难易程度分为基础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认识实习)、提高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见习及金工实习)和创新性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师范专业特指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特指专业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三个层次。三个实践层次构成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工程技能认识的全面框架。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的从事科研学术能力的主要手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论文(设计)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专业培养的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形成系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洞察能力、资料检索与分析能力、规范化撰写论述性文章的能力。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由专业调查报告、专业研究综述等构成,主要在一年级配合专业导论课、介绍本专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讲座或专业基础课,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文献工作撰写专业调查报告、专业文献综述,从而对专业培养目标、从业领域、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树立专业意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提高性要求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对学生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调查为主进行。创新性要求是在四年级通过毕业实习后,全面梳理和综合专业知识,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体现。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独立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明确的能力训练要求,具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和评价标准,是学生合格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环节。科技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淘汰性质,科技竞赛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钻研意识、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检验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课外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实施。按层次分,基础性竞赛主要指各项单项技能竞赛,提高性竞赛主要指校内组织的学科技能或学科论文竞赛,创新性竞赛主要指全国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英语竞赛、挑战者杯论文竞赛等。职业实训是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职业实训的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是指表述能力、基本形体规范、普通话、书法等的训练,提高性要求主要指文体艺术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简笔画、教学试讲等的训练,创新性要求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媒体技能、岗位角色扮演等的训练。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职业实训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层层落实,步步推进,形成系列化的职业实训体系,缩短就业适应期,逐步实现校内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社会实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公民。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提高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创新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的要求。上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计划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不同能力、内容、层次的学时与学分的具体分配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具体讲,通识技能模块与通识课程模块对应,专业技能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对应,创新能力模块与发展性选修课程等对应,职业能力模块与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实训课程对应。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关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内容在培养能力上具有功能分类,在实施活动中具有环节分类,在活动要求上具有层次区别,为科学构建符合各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较为明晰的理论依据。

作者:何瑜 杨果仁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技术系

上一篇:电工学教学的实践论述 下一篇:探究边境管理规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