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撤销权适用之程序要件

时间:2022-09-13 06:19:03

试论民事撤销权适用之程序要件

【摘 要】在民事诉讼中,民事撤销权是当事人对危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民事裁判依法提起撤销权之诉,撤销原裁判文书,恢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有效手段。然而,撤销权的行使应当遵守相应程序要求。

【关键词】撤销权;当事人;民事诉讼

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对其适用首先应当遵循正当和严格的程序,程序是实体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只有当第三人的诉讼符合一定的程序要件,方能启动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一,适用主体条件。现行《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规定“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而56条第一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讼”。而第二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据此,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适用主体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所谓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以该诉讼的原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而参加诉讼的人,此种诉讼的构造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相当于原告,即以前诉的原、被告为被告,独立形成新的诉讼,其拥有和解、撤诉、上诉等实体权利。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则是指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进而可以申请或由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相当于学界说的辅助参加第三人,即这种第三人参加诉讼只能站在主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换言之,必须选择站在前诉原告或者被告一方进行诉讼,其虽有举证、辩论、抗辩的权利,但是不能对抗主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没有撤诉、上诉等实体权利。i而这里的“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该本诉的裁判结果涉及到第三人的实体法律权利,该诉的裁判结果会使第三人承担不利的法律责任,基于权利保护和裁判公开的原则,在裁判可能导致第三人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情况下必须在听取该第三人的抗辩理由确定裁判结果。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主体应当严格适用主体条件,特别是在审查该第三人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存在着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方面。

第二,适用客体条件。第三人撤销之诉所指向的前诉客体的范围上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形式上说,不管前诉是确认之诉还是给付之诉抑或变更之诉,只要符合实体条件,原则上都应当适用撤销之诉,但是某些涉及到专属人身关系的诉讼则应予特别注意,法国民诉法虽然对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客体的规定较为宽泛,但是对收养、离婚等专属人身关系的诉讼则有着严格的限制,而根据我国目前已有的民事立法来看,都对涉及人身关系的诉讼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2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而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第三人撤销权的规定其中就明确第三人对专属于债务人自身债权限制行使撤销权。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8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到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由此可以推知,对专属人身关系的诉讼不应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人身或者身份关系的诉讼往往涉及到法律无法调整的感情等真空地带,一旦“感情破裂”,法律也不宜强人所难。

第三,适用的时间条件。《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三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讼。“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这应当与其他诉讼时效或者除斥期间规定的起始之日具有相同的涵义,法律规定两个诉讼起始日期是考虑到对第三人权利的充分保护,“知道”是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而“应当知道”则是一个推定事实,这既是对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主动提醒也是对其的被动督促,然而法律寻求的是平等的保护双方权利,既然法律规定一方权利,那么就应当对此权利进行附条件的限制,肆无忌惮的权利势必会侵害他人的权利。当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或秩序,被既定的法律赋予了一定效力,尽管可能其中存在瑕疵甚至错误,但是若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固化,其就会变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或秩序,如果再允许动用法律任意破坏这种稳定的秩序,那么这种破坏既定秩序的代价与撤销权利之后可得利益的比较未必那么均衡,所以为了保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法律需要规定第三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否则已经稳定的社会关系会时刻面临再次被“破坏”的威胁。而规定6个月的诉讼期限不仅是实务中平衡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博弈结果,也是立法一致性的必然要求。其中这6个月的诉讼期限属于不可中止、中断的除斥期间而非诉讼时效,因为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事由不仅仅局限于向法院提讼,而第三人撤销之诉仅限于向法院提讼,这契合于一事不再理的民事基本原则。

第四,受诉法院条件。《民事诉讼法》规定“…….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讼。”由于案件管辖权往往可能涉及到竞合的情况,如合同诉讼可能涉及到几个同位阶的法院都具有管辖权,前诉向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而撤销之诉可否向其他法院提起,换言之,同一级别的法院是否可以以裁判的方式相互撤销可能瑕疵或者错误的判决。从法院的功能和价值上来说,只要法院自身判决错误,就应当对此予以纠错,而不管是哪个法院纠错,作为法院整体的一个系统来说,其主要功用就是维护公平正义ii。但是从现实程序来说,我们认为错误自纠原则应该能较好的处理撤销之诉,一是因为我国法院现行体制的设计,下级法院撤销上级法院的裁判没有现实法律依据,二是同级法院之间的相互撤销错误裁判在理论上也欠缺根据,而在现实操作上也存在困难,更主要的是,前诉和后诉之间的不同管辖不仅会增加当事人的诉累,还会降低司法审判的效率,增加诉讼成本,损耗司法资源。所以第三人的撤销之诉向前诉法院提起更加有利于整个案件的裁判。当然,至于撤销之诉的具体审理,我们认为应当由另行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如此一是合议庭审理能更加慎重和认真的对待前诉问题,在程序上更加严谨;二是基于错案自纠原则倾向性,以及避免当事人的合理怀疑等,实行原审判成员的回避也属正当程序要求。

注释:

i 江伟.民事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9.

ii 胡军辉.案外人撤销之诉的程序构建――以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经验为参照[J].政治与法律,2009(1):52.

上一篇: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 下一篇: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女性不孕症128例临床分析